當亞洲健兒在哈爾濱的冰雪賽場上盡情馳騁,當億萬觀眾為第九屆亞冬會的精彩歡呼雀躍,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場冰雪盛事的背后,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人以“助力亞冬,奉獻有我”的高度責任感和專業精神,用智慧和汗水為這場盛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提供快速審圖服務,守護國家版圖安全
亞冬會期間,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結合亞冬會組委會的地圖服務需求,積極履行地圖服務職責,在自然資源部、黑龍江省委和省政府的指導下,成立了亞冬會用圖工作專班,開辟了快速審圖通道,明確了地圖監管流程,與亞冬會組委會在賽事活動、涉外活動、宣傳活動中建立了順暢的用圖溝通協調機制。
為確保亞冬會審圖工作順利開展,專班制定了節假日應急保障預案,春節期間也能及時處理地圖報件,有力守護了國家版圖安全,高標準、高質量的地圖服務保障工作得到組委會和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
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提供真實準確的空間底座
2024年10月,自然資源部經濟管理科學研究所啟動了亞冬會實景三維數據生產及平臺建設,基于實景三維技術獲取亞布力滑雪場及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等重點場館的實景三維模型,真實還原賽事場館全貌。此次抽調了數據生產、系統研發的精兵強將,組建了亞冬會保障突擊隊、技術攻關組和青年突擊隊,提供駐場服務,助力亞冬會的數字孿生建設。通過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打造了一套室內外三維建模與綜合安保管理平臺。
從宏觀到微觀,綜合利用北斗定位服務、傾斜攝影技術、貼近攝影等多源化測量手段,對5個冰上場館、6個雪上場地及45個非競賽場館進行了高精度數據采集,拍攝照片26.3萬余張,數據量達5.26TB。利用人工智能、圖像處理、空地融合等先進技術,自動化構建了101平方千米的室外三維模型,并對周邊建筑、道路、停車場、植被等進行全面還原,形成了與真實環境高度一致的數字孿生環境。
15人,15天,春節前,汪永強就帶領技術團隊入駐亞冬會主會場,為相關單位提供24小時駐場服務。汪永強是測繪保障專班的技術負責人,為賽事安保工作筑牢技術防線是他和團隊的職責所在。他們日夜堅守,直到亞冬會開幕式結束才回到單位,但仍時時與前方保持連線,以備應對突發狀況。
模型生產組采用國內最先進的測繪技術構建了亞冬會56個室內外三維模型,研發了亞冬會綜合安保指揮平臺。該組負責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服務,打造高精度數字孿生底座。這支技術團隊通過衛星遙感、航空攝影、機載雷達、穿戴式背包和手持掃描設備,獲取三維點云數據,構建了宏觀可視、直接可見、精準可量測的三維模型,實現對場館、火炬傳遞路線、亞布力賽區等場景的真實還原。為確保亞冬會安保工作萬無一失,模型生產組全員連續奮戰70余天,力求每個模型都精準無誤。
“以實景三維數據為基底,搭建了覆蓋面積超100平方千米的綜合安保管理系統,實現24小時實時視頻監控、警力資源調度、勤務路線規劃等功能,清晰展示各場館的整體面貌和內部空間。圍繞比賽環節、觀眾路線,對志愿者和安保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部署,進一步優化了賽事服務設施。相比傳統安保模式,該系統響應時間縮短30%,資源配置效率提高40%。”自然資源部經濟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孫睿英為這支敢打硬仗的團隊感到自豪。
研建“亞冬會地理空間一張圖”,進行全過程信息化監管
在亞冬會總指揮部(主運行中心)的大屏幕上,即時調用的“亞冬會地理空間一張圖”就出自自然資源部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一支年輕技術團隊。該團隊平均年齡34歲,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在各種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先后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自然資源部及省直機關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亞冬會地理空間一張圖”通過將傳統的文字表格數據賦予空間生命力,為亞冬會住宿賓館和賽事場館運行板塊的指揮調度提供時空智能服務。通過該系統,可以直觀掌握全部11個賽事場館的地理位置,實時查看39家住宿賓館的分布區域、接待能力、接待對象、安保等級等信息,所有數據“躍然圖上”,為亞冬會場館智能化管理保駕護航。
研判指揮需要最新的、高清晰的遙感影像數據作支撐。“為及時獲取亞布力比賽場地高清遙感影像,團隊無人機機組成員提前制定飛行計劃、精心規劃航線、備足后勤補給,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條件下,連續工作三晝夜,完成了亞布力比賽場地遙感影像數據采集。”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劉喜說,有了高清遙感影像的加持,所有賽事場館和住宿賓館的地面環境均清晰可見,連賽道周邊的防護裝置都可以準確辨別。
連續奮戰,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叫苦、退縮,他們心里有一個共識:亞冬會在家門口舉辦,作為測繪人,能夠發揮技術優勢盡一份力,是莫大的光榮。
以高精度測繪與定位技術輔助場地建設
“這片場地非常好,符合國際賽事比賽場地的要求。”徐夢桃獲得本屆亞冬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個人空中技巧冠軍后,如是評價了亞布力比賽場地。
自然資源部第四地形測量隊參與了亞布力雪上項目的改擴建任務,為賽場建設和設施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項目啟動后,成立了一支涵蓋衛星遙感、多源數據建模、變形監測等多個領域的專業項目組,投入650余人次,配備了高精度定位儀、自動瞄準全站儀、無人機等設備30余臺。他們不僅完成了亞布力基地的地形地貌測量,還進行了長達3個多月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監測,確保了賽道安全穩定。春節期間,項目組全員在崗,實行“賽前一日一測、賽事期間一日三測”機制。賽事期間重點對 U型池和空中技巧兩個項目運動員通道和出發區的山體斜坡實施人工監測,精準研判、實時預警,確保運動員人身安全。
通過對亞布力雪上比賽場地平面和高程控制點測量、無人機航攝,獲取賽場點云數據和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準確掌握亞布力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內外業多人協同作業,生產制作1∶500和1∶2000比例尺 DLG等基礎數據,為雪道設計、施工和運營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借助高精度北斗 GNSS等測量設備,實現山高林密等困難區域的精準定位,解決了賽場建設初期林區內場地選址和征地紅線定位困難的問題。
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助力亞冬,奉獻有我”,讓哈爾濱這座“雙亞冬之城”呈現出獨特魅力。(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