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數據局聯合發布了2025年實景三維賦能高質量發展創新應用典型案例入選名單。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推薦的“實景三維賦能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案例入選。
海底地理實體命名是對海底具有特定方位、空間范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將實景三維技術應用于描繪海山、海脊、海底峽谷等海底地理實體,通過構建海底三維地理場景,清晰地展示了海底地理實體與周邊地形的空間關系,有效提升了海底地理實體判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通過語義屬性采集,可實現海底地理實體數智化管理,精確高效地編制海底地名提案,為我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三維驅動,助力典型海底地理實體精準判別。依據海底地形三維實景建模,數千米以下的海底地理實體得以清晰完整地可視化呈現。在此基礎上,技術人員開展了海底地理實體快速提取和分類方法研究,實現了對海底地理實體類型的自動化判別和對形狀、規模、起伏、坡度坡向等關鍵參數的科學計算。
——全局縱觀,助力海底地理實體群組化命名。技術人員通過對海底三維地理場景重建,直觀展現了大范圍區域的地形全貌,并對典型地理實體與周邊地形關系、上下級地理實體關系、同級地理實體關系等進行分析,更加科學地實現了地形單元分區和分類,有助于對海底地理實體開展群組化、層次化命名。
——數智互聯,助力海底地理實體規范化管理。該案例構建了海底地理實體特征屬性語義集,建立了“空間分散、邏輯統一”的海底地理實體編碼體系,實現了單一地理實體與其群組的邏輯整合,形成了縱向分層級、橫向跨類型的海底地理實體數智化管理模式。
——科學謀劃,助力海底地名提案編制。基于海底地理實體三維模型,該案例實現了海底地名提案的規范化編繪,提升了我國海底地名提案在國際審議中的通過率。在爭議海域,利用海底地理實體三維模型可快速精準定位他國相關提案,為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提供完備的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作為主要技術支撐單位,自2010年起開展國際海底地名工作,負責牽頭國內海底地名提案編制、技術審核、國際跟蹤與海洋權益研究等工作,編制了《海底地名命名標準》《海底地名命名理論與技術方法》《深海典型海域海底地理實體命名》等系列標準、規范和專著等。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83個海底地名提案收錄至國際海底地名名錄。未來,該中心將進一步應用實景三維技術到“一張圖”海洋場景建設中,切實發揮海洋空間地理數據要素保障效能,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