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啟動林長制工作以來,重慶市潼南區緊扣守好綠水青山這一核心目標,尤其是2024年9月《重慶市林長制辦法》實施后,該區進一步對標市級要求優化機制,逐步構建起責任閉環、執行高效、創新驅動的林長制工作格局,松材線蟲病防控、國土綠化、森林防火、古樹名木保護等工作均取得顯著成效。
錨定“體系實”:
織密責任網絡 破解管護難題
林長制落地,關鍵在責任閉環。潼南區自改革初期便聚焦“誰來管、管什么”的核心問題,分層構建責任體系。2021年,該區建立“區級林長+鎮街級林長+村社區級林長+護林員”的“3+1”組織體系,將全區劃分為17個區級、125個鎮級、271個村級責任區,同時明確山林警長協同管控,實現“管護范圍全覆蓋、責任主體全明確”。
2024年,潼南區對接市級“推深做實林長制”部署要求,升級推出“一長三員”基層執行體系——以村級林長為核心,搭配負責日常巡查的護林員、承擔監管職責的鎮街駐村干部、提供專業指導的林業技術人員,有效破解了此前村級林長“單打獨斗”的困境。同時,該區探索建立“林長+山林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四位一體聯動機制,形成“決策—執行—監督—司法”的完整閉環,避免“各管一段”的脫節問題,顯著提升林業治理整體效能。
值得關注的是,潼南區在區林業局專門設立林長科,配備3名專職人員負責統籌考核,成為落實市級要求的關鍵樞紐。同時將林長制工作納入黨組織民主生活會報告內容,要求下級林長每年向上級林長作專題匯報,以“黨內監督+層級匯報”確保責任落實不懸空。
聚焦“執行活”:
貼合實際提效 確保管護到位
制度好不好,關鍵看落地。潼南區在林長制執行層面摒棄 “一刀切”模式,動態優化措施以貼合基層實際。針對初期巡林頻次不恰當的反饋,該區結合市級“科學巡林”要求,調整巡林頻次,同時引導護林員使用自有摩托車、電動三輪車開展巡林工作,既提升效率,又減輕基層負擔。
在任務管理上,潼南區對照《重慶市林長制辦法》列出責任清單,將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土綠化、森林防火、松材線蟲病防控、古樹名木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資源管理、自然保護區監管等工作統一納入林長制范疇。2023年,該區松材線蟲病防控提前實現“撤銷疫區”目標,2024年國土綠化、森林防火、林業數字化建設獲重慶市林業局通報表揚,尤其是該區開發上線全市首個古樹名木保護數字化應用,古樹名木養護率、參保率、復壯率三項均達到100%,實現擴綠興綠護綠多維度提升。
突出“賦能新”:
依托智慧創新 提升管護水平
面對數字化轉型趨勢,潼南區積極運用科學技術為林長制提效。積極對接市級“智慧林長”系統,推動林長通過智慧終端實時調閱責任區林地資源、巡林進度、古樹生長狀態等信息,實現“一屏觀全域”的監管效果;建成的“智慧林長+森林防火”平臺,整合高清監控、熱成像、無人機技術,對重點林區火情進行24小時監測預警,確保轄區內不發生一起森林火災。
在古樹名木保護領域,潼南區創新應用AI智能保護系統,通過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病蟲害情況,替代傳統人工每周巡查模式,使管護效率提升60%以上。2025年9月,重慶市古樹名木保護推進會在潼南召開,該區“傳統管護+數字技術”的保護模式得到全市各區縣稱贊。
潼南區將繼續以《重慶市林長制辦法》和市級行動方案為指引,重點完善“一長三員”協作機制,打通智慧平臺與市級系統數據共享通道,總結松材線蟲病防控、無火林區建設及古樹名木智慧管護經驗并形成操作手冊,通過持續優化林長制實踐路徑,以更扎實的舉措守護綠水青山,推動林長制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基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