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洋蘊藏著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國際海底區域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開發國際海底資源既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選擇。
2018年8月12日,中國大洋49航次科學考察圓滿收官。該航次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里,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調查、海氣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構造調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5項重要成果,增強了中國在國際海底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從1992年起,中國組織開展了50余個航次的大洋科學考察,足跡遍布全球深海,調查內容涉及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等方面,形成了多種資源、多海域、多船作業的海上調查模式,調查成果為新資源礦區申請和勘探合同的履行提供了科學支撐。
在勘探合同履行方面,中國積極開展資源調查與評價、選冶技術研發,特別是在深海環境研究評價上做了大量工作,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并在國際海底管理局有關規章的制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7年8月,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3屆大會期間,中國大洋協會提出針對富鈷結殼資源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合作開展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倡議,得到國際海底管理局贊同。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當時,位于東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國際海底管理局制訂的唯一一個區域環境管理計劃。聯合國代表大會決議和國際海底管理局文件中,多次建議在其他區域——尤其是在深海礦區制訂并執行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此后,國際海底管理局和中國大洋協會議定,共同組織召開國際研討會推進相關工作,促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并行。
2018年5月28日,“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在山東青島如期召開。中國自然資源部在會上提出,希望與各相關合同承包者和利益攸關方,共同為西北太平洋海山區環境管理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出謀劃策,促成深入務實的國際合作。
據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是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也是全球富鈷結殼資源最富集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商業開發價值。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在此各有一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合同區。然而,海山環境在深海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同海山生物群落間可能存在廣泛而復雜的聯系。勘探開采等人類活動對海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能會導致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制訂合理的海洋管理計劃,是降低對生態系統破壞程度的有效和必要手段。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