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至今,魏福海已9次赴南極,先后參與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的建設,帶隊建成了我國第4個南極考察站泰山站……在他心中,昆侖站、泰山站升起的五星紅旗,就是最美的那抹色彩。
《中國海洋報》記者 趙 寧
4月28日,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考察運行部副主任魏福海從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手中接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冰雪大陸,徹骨低溫,漫長極夜……南極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最神秘的一片凈土,也是科學觀測數據最匱乏的地區。作為一項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開展南極考察意義重大。
從2007年~2019年、從25歲~37歲,從一名普通的機械師一路成長為我國南極內陸隊隊長及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站長,魏福海把青春與我國的極地考察事業緊密相連,用實際行動在冰雪南極譜寫了一首壯麗的青春之歌。
年輕的“老南極”
在有生之年去一次南極,這是很多旅行者心中的夢想。然而,如果要在南極連續工作17個月,又會是怎樣的感受?
2004年,大學畢業的魏福海進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基地管理處工作,主要負責中國極地考察國內碼頭建設等基建工作。
2007年,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發,魏福海作為機械師隨行,正式開啟了南極科考生涯。此后,他連續多次參加南極考察,并逐漸成長為極地科考的重要骨干力量。
“作為一線極地考察工作者,我知道自己肯定會有機會去南極,但沒有想到會去這么多次,待這么久。”回憶起與南極的緣份,魏福海不勝感慨。
15年時間一晃而過。在極地圈內,魏福海已經成為公認的“老南極”。屈指算來,他已經9次赴南極。每次在南極現場工作時間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半,其中9個春節都是在南極度過。
如今,這個褪去青澀的小伙兒已經娶妻生子,把青春和南極考察事業緊密相連。妻子懷孕時,他身在南極沒能陪伴在妻子身邊;孩子一歲半時,他接到越冬任務,一走就是一年半;父親手術時,他再次踏上考察征程,帶領內陸隊員奔赴南極……
“南極科考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圖個新鮮熱鬧。”魏福海說,南極科考是他和同事們的事業,從加入南極科考隊的那天起,“南極精神”就扎根在每個人心里。
“雖然心中對家庭充滿了愧疚,但作為一名‘職業極地人’,我又感到很自豪,我為南極事業的發展貢獻出了一份力量。”魏福海坦言,心中雖有遺憾,但卻無悔,“只要組織需要,我隨時準備再赴南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從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至今,魏福海先后參與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的建設,帶隊建成了我國第4個南極考察站泰山站。在他心中,昆侖站、泰山站升起的五星紅旗,就是最美的那抹色彩。
挑戰“生命禁區”
南極內陸被稱為“生命禁區”,中國南極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這里是開展冰芯鉆探、天文觀測等科學研究的最佳場所,目前全球有能力進入南極內陸科考的國家屈指可數。
“要去就去最艱苦的地方。”南極內陸,一般人畏之如虎,卻是魏福海心之所向。在他的9次南極科考生涯中,有7次是執行南極內陸考察任務。
2013年11月,我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船起航奔赴南極,這次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建設我國第4個南極考察站——泰山站。年僅31歲的魏福海首次“挑大梁”,被任命為內陸隊隊長,以及泰山站首任站長、中山站站長。
泰山站建站時,面臨著工期短、建站物資超過內陸運輸能力一倍以上、機械吊裝能力有限等難題。科考隊需要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應對風速約每秒15米的“地吹雪”考驗,克服極端干燥、強紫外線等惡劣條件開展施工。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艱苦的戰役。”第30次南極科考隊泰山站項目經理葉超說。
建設期間,魏福海一方面憑借多年積累的南極現場工作經驗,做好施工和安全管理,大到鋼板,小到螺絲釘,他都仔細檢查,毫不放松;另一方面,魏福海作為機械師,直接從事一線工作。經過不懈奮斗,科考隊成功按時完成建站任務。就在那次考察中,魏福海被凍掉了7個手指甲,險些失掉手指。
2014年2月8日,中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作為首任泰山站站長,魏福海在風雪中迎來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開站賀電,這讓他倍感自豪,備受鼓舞。
隨后,完成建站任務的魏福海并沒有隨“雪龍”船回國,而是留在了中山站越冬。漫長的極夜過后,思家心切的他卻再次接到新任務——擔任我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隊隊長,再次奔赴南極內陸執行科考任務。
魏福海沒有絲毫猶豫,迅速調整狀態,帶領隊員前往泰山站、昆侖站進行科考。整次科考算下來,魏福海足足在南極連續工作了17個月。后來,同事們將這種連軸轉的南極工作方式稱為“魏福海模式”。
為探索南極貢獻青春力量
歷史洪流滾滾向前,每一段歷史,都有中國青年活躍的身影,南極考察事業也不例外。
從1984年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隊起航算起,南極考察事業已走過35個春秋。經過不懈努力,中國人登上南極洲,挺進北冰洋,登頂“冰穹A”,建成了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和中國北極黃河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實施兩極考察的國家之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極地科研成果。
“別看我去過9次南極,但在單位里并不算多。”魏福海說,隨著我國極地事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以我們團隊為例,‘80后’‘90后’占了80%,許多人都是多次赴南極現場工作,并逐步成長為南極考察隊的骨干力量。”
“老一輩的極地人用智慧和汗水詮釋了‘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我們新一代的極地人仍要堅持和繼承這一優良傳統。”魏福海說,“當前,我國正由極地大國向極地強國邁進,青年人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魏福海說,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即將交付使用,第5個南極考察站也已完成奠基,我國極地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當代青年迎來了難得的極地考察事業發展機遇,為建設極地強國做貢獻是青年人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談及未來,魏福海滿懷信心。“國家對南極考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廣大青年極地工作者將繼承發揚‘南極精神’,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為人類探索南極貢獻青春和力量。”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