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這片海,測量高效精準
“這臺無人機能搭載五鏡頭相機,可獨立完成實景三維航測和數字正射影像,成果影像經地面控制點校正后影像平面位置精度優于0.1米。”溫州中心站1樓,擺放著數架無人機。對于它們的性能和參數,中心站海域海島室負責人謝家頎如數家珍。
2016年-2019年,通過東海局下發、自行采購等方式,溫州中心站配備了不同種類的無人機航測設備,特別是配備了4架測繪級無人機。海域海島室利用無人機航測技術“鳥瞰”海域海島地形、地貌的改變狀況和開發利用情況,并拍照錄像,為海域海島監管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無人機作業特點是快速、靈活,尤其是車船難以到達的區域。”謝家頎說告訴記者,中心站的無人機已開展了狀元岙港區、大竹峙島等用海用島航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洞頭區狀元岙港區二期工程項目”為國管用海項目,溫州中心站從2016年其負責對其開展海域使用監視監測。今年9月,溫州中心工作人員利用無人機航測技術對該區域開展了現場監管,獲取了正射影像等航測成果,準確提取了項目用海邊界和開發利用等矢量信息。此次利用航測技術對國管用海項目開展監管,在東海區尚屬首次。
在監管無居民海島開發建設方面,無人機也立了一功。大竹峙島位于溫州市洞頭縣,是我國首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自從2015年開始,該島逐漸進入開發階段。2018年,海域海島室工作人員使用無人機對該島進行航拍并制作正射影像圖,發現實際建設情況與施工圖對比有些偏離,隨即在監視簡報里報告該情況,并逐級上報。最終,相關單位對涉及問題進行整改。
除了中心站層面配備無人機外,溫州中心站所屬的4個海洋站也各配備了1架無人機,各站技術人員也均具備獨立使用無人機開展監視的能力。
織“天網”,遙感變化自動識別
從2016年起,溫州中心站海域海島室與原國土資源部衛星應用中心合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海域海島海岸線監測。
“使用遙感監測后,影像范圍和時效能達到全年重點區域多次全覆蓋,每年一次溫臺海域全覆蓋,彌補了地面監視監測的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海域海島室工作人員陳子航說。
陳子航同時坦言,在實際應用中,遙感監測技術也暴露出的三個短板。一是影像星源不足,影像更新頻率跟不上監測需求。二是影像成像效果易受衛星獲取相片時的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主要為云)。三是分辨率不夠。這些會影響監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今年以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監管和疑點疑區遙感解譯工作量增加,溫州中心站在原有遙感技術應用的基礎上,與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深化合作,研發遙感自動識別監測系統,并于今年8月投入試運行。
“該技術從傳統的人工識別解譯,過渡至計算機自動識別解譯。”陳子航向記者解釋,比如用7、8月份前后兩期影像比對差別。以前人工的話,需要用肉眼來識別圖像,查找兩期影像的不同之處,確定變化區域,就像是玩“大家來找茬”游戲,查找速度較慢,也不一定能看得全。現在,兩期影像匹配后,通過系統自動掃描與識別一遍,能更加精準、迅速的找出兩張影像的不同之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今年第3季度系統試運行階段,通過衛星遙感自動識別系統,成功發現溫臺多處變化區域圖斑,經人工篩選,確定了一些圍填海開發利用變化區塊”,陳子航說。
陳子航介紹,衛星遙感自動識別系統可調用10多顆衛星星源數據,豐富的衛星數據能大幅度提高衛片的覆蓋度與及時性。系統利用前后兩期衛星遙感影像,自動識別變化區域和新增海域使用,全面、準確、高效率掌握圍填海開發利用活動進展情況,及時發現違法違規用海現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猶如一張“天網”,讓違法用海無處遁形。
獨創“紅線一張圖”,多規融合分析
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是溫州中心站海域海島監管工作的的第三個“神器”。
記者看到,在該系統首頁的基本業務子系統內,包含海洋功能區劃、區域用海計劃、圍填海計劃、海底電纜管道、項目用海計劃等模塊,把海域數據分類管理。
“目前大部分用戶對該系統的應用還停留在數據查詢階段,而我們實現了數據的分析利用。”謝家頎說。
據悉,溫州中心站在2017年通過國家海域綜合管理創新試點課題“紅線一張圖”綜合管理數據平臺建設,聯合有關研發單位,專門為該系統增加了“紅線一張圖”數據分析模塊,增加了海島保護利用規劃、海洋生態紅線、海洋主體功能區劃、錨地規劃等紅線矢量數據。
為什么要增加該模塊呢?原來,海洋和陸地雖緊密相連,卻因特性、發展需要而各自規劃功能區,因此“紅線”或規劃區常在陸海交界地帶重疊,給用海項目監管帶來諸多不便。
“我們將涉及到海洋與陸地邊界的所有有關紅線數據全部進行搜集、疊加,然后集成到原有的系統中。” 謝家頎告訴記者,“紅線一張圖”模塊實現了多規合一的技術監管,即在用海項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中,只用一張圖就能發現多個‘紅線’問題,一目了然。
事前監管,審核項目與功能區劃的符合性。在審批時能不能通過,“一鍵”就知道是否滿足了所有“紅線”要求。事中監管,將監測的成果導入,通過遙感圖像,及時發現“越線”情況。例如,看批準通過的項目是否超過“紅線”,項目進展情況如何,有無改變用海類型等。事后監管,海域使用竣工成果驗收,在用海分析模塊中錄入填海驗收界址坐標數據,把好用海項目換發土地證前的最后一關。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