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直播連連看、院士做科普、走進紅樹林、“云”中賞海景……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海洋日采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各地各界宣傳活動精彩紛呈,通過云直播、云互動、云科普,凝聚社會關愛海洋、保護海洋生態合力,提升全民海洋意識。
現場直播南海紅樹林
海陸之間,紅樹林堪稱植物群落里“水陸兩棲”的“扛把子”,是生物多樣性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對象。
6月8日上午,4名生態監測人員頭戴草帽,身穿長袖工服和潛水鞋,出現在“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走進南海紅樹林”網絡直播中。他們來自南海環境監測中心,正在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片灘涂上,開展紅樹植物群落、棲息地狀況、污損生物、海洋垃圾調查。
當天,由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牽頭組織,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等聯合主辦,“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走進南海紅樹林”網絡直播在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
該直播展現了南海局衛星遙感、無人機VR技術在紅樹林生態監測中的應用,直擊紅樹林生態調查現場,深入紅樹林進行科普講解,多角度向社會公眾展現了紅樹林的生態價值和保護工作;通過直播間助手和主持人問答等形式與網友積極互動,回應了熱心網友關于紅樹林的疑問,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科學大咖線上“授課”
科學大咖做科普,往往更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布放在北半球的浮標,能漂浮到南極嗎?6月7日19時,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度“公眾科學日”首次開啟網絡直播。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在線“授課”,國重室5位科研人員作了科普報告。i自然強國號、浙江省科協科學匯等多個直播平臺進行了網絡直播。
蘇紀蘭以渤海生態系統觀測、灘涂等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南海內潮預報研究為例,提出認識海洋是保護海洋的重要基礎,要發展海洋觀監測技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正是因為大海的不同小區、不同樓層溫度的差異很大,所以對水溫要求不同的魚兒們會選擇不用的房間居住。”博士席婧嫄用“接地氣”的表達,介紹了不同種類的魚兒在海水層中的分布。席婧嫄介紹,暖水種的魚,如海底總動員里的小丑魚“尼莫”和它的好朋友藍唐王魚“多莉”,都生活在低緯度水深50米以上的淺海區,相當于住在熱帶小區的露天陽臺上。
海洋只是藍色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副研究員陶邦一在直播中講到,水中的藻類、泥沙及人類排放的污染物都會改變海水的顏色。他介紹了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并展示了利用該技術拍攝的非洲安哥拉鄰近海域的上升流、澳大利亞沿岸春季藻華等圖片,讓網友一覽衛星“眼中”海洋的顏色。
直播中,海洋儀器模型紛紛登場。該重點實驗室儀器共享中心管理員張翾、高級工程師劉增宏分別介紹了水下光譜剖面儀、深海探測利器Argo浮標的用途、運行原理及布放方式。
“塑”戰速決,拒絕海洋垃圾。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實驗室副研究員黃偉介紹,海洋二所關注海洋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監測,監控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污染狀況,通過室內模擬實驗研究微塑料對魚類等生物類群的毒理效應及環境風險。他呼吁,減少塑料垃圾排放,讓子孫后代也能看到蔚藍的大海和清潔的沙灘。
由自然資源部北海局主辦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6月9日,“遨游蔚藍,探知北海區海洋生態系統”直播中,膠州灣生態系統、遼河口生態系統、黃河口生態系統、海草床等領域的海洋生態專家紛紛“亮相”,講解有關問題。“踏浪賞海,探秘小貝殼與牡蠣礁”“觀濤聽潮,探訪生態防護的前沿崗哨”等2場直播,將在10日、11日進行。
科普活動連點成片
海洋日宣傳活動期間,各地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旨在促進社會各界關注海洋、善待海洋,提升全民海洋意識。
6月8日上午,國家海洋博物館聯合央視新聞頻道,在官方微博平臺及央視客戶端同步推出了“為可持續海洋創新”主題直播活動。直播通過“遠古海洋”“今日海洋”2個展廳的云端展示和講解,向公眾科普了海洋地質演進歷史不同階段的生態與生物情況。當天下午,直播現場來到了天津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的一處海洋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展示了驗潮站監測情況及信息如何分析處理,使公眾進一步了解海洋環境監測手段。
“讓我們一起‘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6月8日,河北省自然資源廳舉辦的2020年河北省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系列活動在石家莊“云上”啟動,采用直播形式開展了海洋災害云課堂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連線河北省海監保障中心和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生態環保監督科負責人,介紹了河北省海洋保護的相關內容。
6月8日,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省教育廳共同啟動了“海洋意識進課堂、海洋書籍進校園”活動。其中,“海洋書籍進校園”活動將通過3年~5年時間,由山東省海洋局提供15萬冊左右的海洋類書籍,贈送到全省各小學圖書館(室),實現海洋書籍全覆蓋。該活動還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小學生贈送了海洋書籍1200冊和海洋意識教育光盤500張,將海洋知識送到內陸。此外,山東省還開展了6月6日“放魚節”等活動。
浙江省不僅有線上直播,還開展了以“紅樹林‘紅’了”為話題的微博接力等活動。溫州蒼南在沿浦紅樹林公園組織了彩虹跑,寧波象山舉行了海洋災害應急演練……這些活動有聲有色,以實際行動將海洋環保理念植入人心。6月5日,寧波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組織部分職工赴寧波市城市展覽館,向市民講解海洋知識,播放海洋災害防御科普視頻。
連日來,廈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聯合廈門市海洋發展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舉行了海洋日系列活動:“愛心廈門魚生有你”增殖放流科普活動,清潔廈門會展中心人造沙灘,在廈門移動電視頻道、地鐵、公交等開展海洋日宣傳……
在福建省泉州灣洛陽江河口紅樹林現場發放科普宣傳手冊,組織志愿者清理紅樹林周邊及灘涂垃圾,拍攝科普宣傳短視頻,合唱演繹改編歌曲《紅樹歡迎你》……6月8日,崇武海洋環境監測站聯合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多家單位舉辦的“與你相遇紅樹林”活動拉開帷幕。這也是全國海洋文化教育聯盟舉辦的以“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為主題的10個系列海洋宣教活動之一。除此之外,中國(南海)海洋博物館“走進南海走進紅樹林”直播、上海海洋大學博物館《海洋生態環境與保護》專題講座、“我為海洋代言”微視頻展播等活動紛紛開展。在該聯盟成員單位中國海洋學會研學分會舉辦的海洋意識教育講座中,中國海洋學會研學工作委員會秘書鄧飛帆用一張中國地圖、一個“海”字、一艘“雪龍”號船帶學生們走進海洋,認知海洋。
6月8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首次邀請民主黨派代表到中山翠亨國家濕地公園調研,參觀了紅樹林景區、紅樹林博物館,參加了海洋日主題活動新聞發布會。
公益行動匯聚愛海力量
公益組織是愛海護海的一支有生力量。
6月5日~8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發起,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 聯合主辦,“海寶守護行動”公益創意活動在線上展開。6 月8 日晚,主辦方共同發布“海寶圖”——一張描繪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地圖,展示物種及棲息地在海岸線與海域的分布。此次活動聚焦于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從“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拒絕消費瀕危海洋野生物制品”“支持可持續海鮮”等三大行動主題,號召公眾以個人行動支持海洋保護,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并采取行動來應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6月5日,100名村民及志愿者齊聚海南省儋州市老市村,開展陸源污染整治及紅樹林河道清理活動。短短數小時,就在紅樹林濕地、珠碧江河道區及養殖區3個區域清理出了320公斤垃圾。
這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藍絲帶”)主辦的“2020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線上線下系列活動之一。線上活動包括“WE藍海岸”公益隨手拍、60min海洋知識微博問答、“請聽我說海洋保護的藍色正能量”等專題,并在全國各大網絡平臺同步開展,吸引了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
“希望通過新穎有趣的線上活動,引導公眾將視野投向藍色海洋,激發公眾珍愛海洋的環保意識,積極為保護海洋資源發聲。”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線下系列活動則在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萬寧市、澄邁縣5地同時啟動,營造全民共同努力和積極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氛圍。
6月8日,三亞市舉辦了“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主題活動及海洋知識展、近岸漂浮垃圾清潔、增殖放流等活動,近萬名現場市民、游客、涉海企業代表、工作人員參加,用實際行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海口市舉辦了“紅樹自然導賞”和“共建海上森林”專題活動,通過開展紅樹林科普知識分享、社區圖片宣傳活動等,帶領公眾參與紅樹保育。
專家獻智紅樹林保護
6月7日,中國紅樹林保護與生態修復網絡研討會召開,旨在加強紅樹林保護領域各界人士的交流,以創新的科學解決方案和多學科方法助力紅樹林保護與生態修復行動。會議由中國太平洋學會紅樹林海草研究分會主辦,廣西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承辦,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協辦。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王文卿、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鄭海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廖寶文、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李燊和紅樹林保育聯盟總干事劉毅6位專家分別就“中國紅樹林修復”“蝦塘紅樹林生態農場創建”“紅樹林結構性功能提升技術研究”“我國首個紅樹林生態修復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簡介”“海岸帶綜合管理下紅樹林修復”“紅樹林公眾參與和教育的一些探索”作專題報告。
針對目前的紅樹林修復現狀,專家提出,應從區域角度科學確定優先修復地點及修復目標,避免過度修復;除極個別以海岸防護為目標的“光灘造林”外,應逐步減少“光灘造林”,禁止在海草床和重要水鳥棲息地實施填灘造林;沿海尚有部分魚塘處于閑置狀態,包括自然保護區范圍里面也有大面積的魚塘,退塘還濕應該成為紅樹林濕地修復的主要方式;退塘還濕應采取積極的主動干預措施,包括社區參與﹢水文連通性恢復﹢人工種植苗木,不宜采取填平魚塘后重建造林的模式;應慎重使用外來種造林,禁止保護地內使用外來種,非保護地使用外來種要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
6月8日下午,作為海洋日廈門主題活動之一,以“與海共生·同享廈門經驗”為主題的《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中文版)發布會暨海洋可持續創新發展云峰會在廈門大學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民漢,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潘新春等8位嘉賓深度解讀藍皮書主要內容,分享廈門海岸帶綜合管理經驗和藍色經濟發展成果,圍繞海洋可持續創新發展議題,全面探討全民未來行動方案,攜手推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由挪威海洋與北極研究中心主任揚-貢納·溫特爾教授和廈門大學戴民漢院士應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委托領銜編寫,主要提出了價值創造與生態系統健康保障相結合、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綜合管理模式。通過梳理總結美國、挪威、東南亞珊瑚三角區、塞舌爾和中國(廈門)開展海洋綜合管理實踐的成功經驗,提出了一套實踐海洋綜合管理的步驟和指導原則,評估了加快未來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契機及其對就業和公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