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德國萊布尼茨熱帶生態中心長期合作開展的項目,被全球海洋觀測伙伴關系(POGO)評選為“海洋觀測案例研究”。案例以“海南島水產養殖新方法的啟示”為題公開發表,總結了人為活動和氣候變化對海南島海岸生態系統影響的觀測和研究結果,以及有關各方為減少影響所作的努力。
案例介紹了中德團隊2006年以來對海南島海岸生態系統的觀測結果:海南島海岸沿線的棲息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沿海生態系統退化嚴重。通過沿岸海水取樣、衛星圖像、物理環境測量和沉積巖心鉆探等方式,研究團隊發現,退化現象和海南島上數量龐大的水產養殖池塘關系密切。
水產養殖是當地重要的食物和收入來源。然而,水產養殖也會給當地的環境造成巨大影響。養殖廢水通常未經處理就排放入海,造成海水富營養化。沿岸海水含氮量高,藻類過度繁殖,形成了對海洋生物不利的條件,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并最終影響整個沿海生態系統。研究團隊歷時15年,形成了數據集。利用大量數據,研究團隊給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分析結果。如根據水中的氮含量,確定海草的生存閾值:當每升海水中溶解無機氧的濃度超過100微克時,海草將開始死亡,等等。
研究團隊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既需要生成新的科學知識,也需要鼓勵政府和其他非政府利益攸關方采取具體措施。
一方面,研究團隊為水產養殖經營者提供培訓,以減少養殖過程對周邊水域的影響。如告知經營者減少農藥和人工飼料的使用,處理廢水,并且從根源上解決微生物不平衡的問題,以減少污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根據觀察結果確定了關鍵的優先事項,比如避免紅樹林死亡,減少及處理養殖廢水和城市污水,并促進公眾參與,同時加強對海南島沿岸環境的觀測。研究團隊還通過研討會和眾多利益攸關方建立了對話及互信關系,共同探索未來的合作道路。這種將科學與社會結合起來的方式頗有成效:大量的養殖經營者學習如何管理和處理污染物;宣傳活動和公民科學項目讓社會成員對海草床等棲息地的重要性有了了解,反過來也對研究產生了積極意義。
中德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將繼續應用于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科研當中,以在水產養殖和環境保護之間達到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POGO是由全球三大海洋研究機構——美國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和英國南安普頓海洋中心的負責人于1999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總部策劃發起,面向世界上主要海洋研究機構負責人和領導者間的論壇。POGO現有來自全球主要海洋研究機構的54個成員單位,秘書處設在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目前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是POGO的成員。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