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而這,恰恰也是今年這場特殊災害——新冠肺炎疫情給予人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今年年初,突發疫情打亂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常節奏。在白衣戰士冒死迎戰、全線出擊的同時,全中國每個社區、每個鄉村的基層組織也都被迅速動員和組織起來,聯防聯控、嚴防死守,構筑起了一道堅實的人民防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目前,中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勝利,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而我國在抗疫方面獲得的經驗,也為防治其他災害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發動群眾,構建深入基層的防護網,為人民筑起堅強的防災減災的堤壩。
其實,我們在依靠人民群眾抵御自然災害方面早有很好的先例,那就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群測群防,即通過深入基層的宣傳培訓,使當地群眾增強減災意識,掌握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以當地民眾為主體的監測、預報、預防工作。作為具有中國特色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推進20余年的群測群防,在減輕地質災害、避免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彌補了專業地災防治隊伍在覆蓋范圍上的局限性。如今,全國已建立起縣、鄉、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1765個縣(市)完成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30多萬名群測群防員成為駐守基層、監控災害最有效的“眼睛”。
同樣,面對地震、火山爆發、洪水、冰雹、颶風等自然災害,也可通過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來減小甚至避免巨大的傷害和損失。那么,如何筑牢自然災害面前的人民防線?
首先還是增強全民防災減災的意識。居安思危,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周圍存在的災害隱患有一定的認識,知道會有什么危險、什么時候最可能發生、如果發生該如何躲避和自救。這就需要專業的機構和人員加大對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從而把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深深印刻在人們的心中,讓相關知識成為公民基本素質和基礎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
其次是用科技筑牢人民防線。無疑,群測群防值得推廣。因為它顯而易見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在防災減災方面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的自救能力。但是,未來要真正將這種體制優勢效能最大化,還必須有科技作支撐。當前,科技防災至關重要,專業人員正在加強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只有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支持下,通過配備精細化的監控儀器,再加上迅捷的災害預警系統和功能強大的應急管理體系等,才能真正織密防線。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應對大自然的挑戰、不斷戰勝各類自然災害的歷史。而防災減災救災,不僅反映著科技發展水平,也體現著國家治理的能力。相信,在全國一盤棋的統領下,堅強有力的專業攻堅和萬眾一心的人民防線密切結合,能夠幫助我國更好地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打贏一場又一場防災減災救災的艱難戰役。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