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風電行業迎來多事之秋。
據澎湃新聞報道,2020年12月25日,內蒙古輝騰錫勒草原保護區內88.24萬千瓦風電項目拆除工作全面啟動。兩天后,內蒙古宣布將全區50.46%的國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草原森林重要生態功能區禁止新上風電、光伏項目。兩則消息疊加,在風電領域激蕩出持續不減的熱度。有聲音認為,內蒙古所在的“三北”地區擁有我國80%的風電資源,上述行為無疑給風電開發又潑了一盆冷水。
之所以說是“又”,是基于近半年來多個風電資源大省頻繁超常規動作:2020年7月底,云南發文強調,審慎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8月,陜西發文明確,廢止不能按時間節點開工建設的風電項目……梳理這些文件,“禁止”“廢止”“審慎”成為關鍵詞。一些媒體將其解讀為:隨著地方生態保護政策的再次收緊,風電行業發展堪憂。
然而,國家能源局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新增風電并網裝機2462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產816萬千瓦。近日,各地陸續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風電”“清潔能源”等均是高頻詞匯,以技術和機制創新推動新能源發展成為重點。在能源日趨緊張和綠色發展成為主流的形勢下,風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擁有廣闊前景。
2021年伊始,“碳中和”成為熱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在這種大背景下,未來整個能源行業發展必將“去碳、去油、去氣”,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愈發大有可為。
乍一看,不論是客觀現實還是未來趨勢,風電行業好像都不至于“堪憂”。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多地風電行業政策的頻頻收緊?
不妨回顧下風電行業的發展。2000年以來,在國家補貼政策的支持下,風電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裝機容量短短幾年即成為世界第一。但尷尬的是,規模的擴大并沒有帶來發電量的有效提高。產能過剩、大量“棄風”、低水平建設等現實,讓風力發電飽受詬病。
與此同時,生態質疑也一直如影隨形。在廣闊的“三北”地區,人們所詬病的問題主要是某些項目選址不當給居民帶來的噪聲污染和對鳥兒遷徙路線的影響。而在中東南部地區,情況可能更加繁復:這些地方森林覆蓋率高,在山區開展風電項目還可能會帶來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為避免這些,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將風電從山上轉到平原。但風電下山,又進一步帶來了與平原地區耕地紅線的沖突等問題。
問題點多面廣,也難怪屢遭詬病。究其根源,還是重規模、輕效益,重速度、輕質量的思路使然。風口之下,個別地方政府眼饞心急,導致生態考量不足,忽視了很多客觀因素,跳過了一些該有的規定動作,導致揠苗助長;有些開發企業過度預測了市場的發展速度,心急之下一哄而上“跑馬圈地”。尤其是“三北”地區,在電力消納和送出還是一張紙的時候,不少項目就已經開始建設了。比如,內蒙古目前雖然擁有全國第一的裝機容量,但后續約三分之一的項目處于閑置狀態,造成大量土地和資源的浪費。
約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梢哉f,此次內蒙古“壯士斷腕”的初衷,就是要剔除掉超發展規劃的項目,輕裝簡行前進。而其他多個風電大省政策收緊,也不是“行業發展堪憂”的風向標,而是在給過熱的風電“降降溫”,屬于宏觀政策上的理性回歸。未來,勢必要進一步提高門檻、完善規則,以嚴進嚴出引導風電產業發展走上高質量發展大道。
愛因斯坦說,不能用產生問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筆者以為,對于風電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更是如此,我們不能用以往化石能源的發展理念去發展新能源,這樣無疑是穿新鞋走老路?!疤技s束”時代,倒逼我們必須站在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角度促進能源更迭,而這也成為下一步考驗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的新課題。乘風好去,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