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全面了解我國海洋災害及海平面變化的影響情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編制了202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
一、2020年中國海洋災害特點
2020年海洋災害狀況調查、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和海浪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32億元,死亡(含失蹤)6人。2020年海洋災情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與近10年(2011-2020年)平均狀況相比,2020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均為最低值,分別為平均值的9%和12%(見圖1)。與2019年相比,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分別減少93%和73%。
二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依舊是風暴潮災害,占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7%;人員死亡(含失蹤)全部由海浪災害造成。
三是災害影響區域集中,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依然是浙江省,直接經濟損失3.55億元,但與近10年浙江省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相比,處于偏低水平。
二、海平面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3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1980-202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通過對比中國與全球不同時段的海平面上升速率計算結果,以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世界氣象組織(WMO)等國際權威機構最新發布結果,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
全球海平面上升主要由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增溫膨脹、陸地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等因素造成。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創歷史新高,為410.5±0.2ppm,是工業化前水平的148%。2020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約1.2±0.1℃,為有觀測記錄以來三個最暖年份之一。全球700米以上和2000米以上海洋持續增暖,2020年海洋熱含量達歷史新高。2020年北極最小海冰范圍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第二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格陵蘭冰蓋損失約1520億噸冰體。同時,全球海平面上升具有區域差異,西太平洋屬于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對較大的區域,我國沿海位于該區域中,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沿海海平面還與局地的區域水文氣象要素變化、地面沉降等密切相關。海溫和氣溫升高、氣壓降低等因素都會造成局地海平面上升。1980-2020年,中國沿海海溫和氣溫均呈上升趨勢。2020年中國沿海海溫較常年高0.9℃,處于1980年以來最高位,沿海氣溫較常年高0.8℃,處于1980年以來第二暖年。另外,風場異常變化導致海水長時間向岸堆積,也是造成局地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例如,2020年10月沿海距平風場有利于海水向岸堆積,南海沿海增水明顯,月平均增水超過124毫米,對當月海平面上升的貢獻率超過45%。地面沉降也會造成海平面相對上升。在我國,天津、上海和廣州等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位于河口淤積平原,地質結構較松軟,由于地下水超采和大型建筑物壓實等作用,存在地面沉降,相對海平面上升幅度較大。
三、我國在應對海洋災害方面開展的工作
實施滸苔綠潮災害源頭治理。針對蘇北輻射沙洲40余萬畝紫菜養殖區,成功實施滸苔綠潮災害防控試驗,肆虐黃海海域十余年的滸苔綠潮災害得到有效遏制。與近五年均值相比,2020年滸苔綠潮最大覆蓋面積下降54.9%,單日最大生物量從150.8萬噸減少至68萬噸,持續時間縮短近30天。全面部署新一輪滸苔防控工作,實施滸苔綠潮防控監管監測。江蘇省高度重視,主動作為,結合實際形成2020-2021年度滸苔綠潮聯防聯控細化安排,堅決清理非法養殖用海和紅線區內養殖活動,扎實推進生態化養殖試點。
扎實推進自然災害防治工程。一是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取得階段性進展。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四部委辦公廳印發《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工作方案》,第一批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到位,15個工程項目啟動。21項生態減災修復、生態系統調查評估團體標準發布實施,針對地方千余人開展培訓,指導地方開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作,推動建設海岸帶生態與減災協同增效的綜合防護體系。二是全國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穩步推進,印發《全國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實施方案》,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完成山東嵐山試點“大會戰”任務,完成普查軟件平臺試點試用。
完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業務體系。填補國內海洋生態分類空白,出臺《海洋生態分類指南(試行)》,形成劃定我國海洋生態類型的通用框架。實施全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布設站位1100余個,完成12條近海標準斷面調查。針對全國36個赤潮高風險區開展早期預警監測,及時應對31次赤潮過程。
優化海洋觀測布局。“十三五”期間新增47個岸基觀測站點,布放84套錨系和漂流浮標。國家基本海洋觀測站點達到155個,各類浮標143個,實現“十三五”時期岸基海洋站點密度分布目標。編制“十四五”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系統謀劃海洋觀測網裝備體系頂層設計。
做好海洋預警報公眾服務。全面部署海洋災害應急預警,2020年共啟動海洋災害應急響應29次,編制海洋災害警報227期。不斷提升海洋災害預警報能力,預報時效由“十三五”初期3天提高至5~7天,準確率提升5%。海嘯預警時效由“十三五”初期的15~20分鐘縮短至8分鐘,海嘯預警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進智能網格化預報新技術,編制印發《海洋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技術指南(試行)》,科學指導全國海洋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工作。
提升海洋災害防范和應對能力。指導遼寧、河北等地完成16個區縣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完成第一輪警戒潮位核定評估。推進海洋災害調查評估制度建設,發布《海洋災害調查和影響評估技術指南》《海洋災害核查技術指南》。編制《海洋災害應急工作組工作手冊》《海洋災害防御應對工作指南》《海洋減災社區建設規范》,指導地方海洋災害防御和應急工作。
加強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出版《第一次海洋與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闡述海洋與氣候變化事實、影響和適應對策。開展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分析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岸侵蝕、海水入侵等影響。分析氣候變化背景下全球及中國近海海洋氣候狀況和變化趨勢,編制發布《中國海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加強極強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發生機制和預測研究,海洋氣候動力集合預測系統投入業務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