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規范使用地圖,一點都不能錯!”當第21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到來時,我們再次鄭重向您發出倡議。在“數字中國”加快建設、測繪地理信息與新產業新業態深度融合、實景三維成果賦能千行百業的當下,這份倡議又有了更富時代性的內涵。
時空,萬物存在的基本屬性;版圖,認知世界的基礎坐標。當我們打開地圖應用,依靠導航即可獲取最優出行路線;當山川樓宇以數字化形式被“描繪”,輕點鼠標就能看遍美麗中國;當遙感衛星張開“天眼”,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的變化便能被精準“捕捉”;當城市擁有“孿生空間”,規劃建設愈加科學;當高精地圖不斷“進化”,智能網聯汽車成為許多人的出行選擇……不知不覺間,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已深度“潛入”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從城市到鄉村,從地上到地下,從陸域到海域,測繪地理信息被更多人可知可感、在更多領域可用可享,支撐著經濟社會發展。從單一紙質地圖到綜合地理信息服務、從靜態到動態、從二維到三維,在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碰撞中,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正以新的“樣貌”,為“數字中國”搭建時空底座,以“數治”助力高質量發展。
然而,新應用也帶來新風險。威脅國家安全的,已不只“問題地圖”,還有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竊密、泄露等。尤其在跨界融合、泛在感知、智能應用趨勢下,測繪地理信息數據收集、存儲、傳輸、應用場景更為多樣,甚至連我們經常使用的行車記錄儀、電子地圖、相機等都有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竊密的工具。這些更具隱蔽性的新型風險,已悄然來到每個人身邊,時刻提醒我們:數字時代固然美好,安全之弦不可松懈。
當前,測繪地理信息已成為重要戰略性數據資源和新型生產要素,支撐治國理政,賦能各行各業,服務千家萬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日前,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時,又提出“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與時空信息賦能應用”,以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可以預見,“數據之治”在“中國之治”中的份量將會越來越重。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門不斷適應新技術發展趨勢,持續推進實景三維中國、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進一步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支撐政府決策、城市治理、防災減災、生態環境保護、新興產業發展等。同時,全力擰緊“安全閥”,不斷健全安全監管制度體系、完善相關法規政策,推進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加強對自動駕駛、實景三維等新技術應用的安全風險研究,提升互聯網涉密敏感地理信息和“問題地圖”快速發現和鎖定能力等,讓安全風險從被動“遇見”走向主動“預見”。
當測繪地理信息走進更廣泛的公共治理,政府部門既是生產者又是使用者,既是服務員又是監管員。在使用測繪地理信息數據開展業務支撐、進行管理決策的同時,也要密切跟蹤新技術、新業態發展呈現出的新特點,及時開展對新應用、新產品的安全評估,確保測繪地理信息數據流通更順暢、應用更安全。而對于互聯網、導航、通信、自動駕駛等領域相關企業和廣大公眾來說,則必須強化安全意識,嚴格遵守法規政策,做到依法有序使用。
未來已來。數字化時代,測繪地理信息與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孕育了無限可能,但“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基石。守護測繪地理信息安全,沒有“局外人”,更沒有“旁觀者”。唯有全民共扎安全“籬笆”,才能全民共享數治紅利。我們期待,測繪地理信息事業這艘“大船”,乘著數治東風,錨定安全航標,破浪遠行!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