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春天——人與科技共舞,夢與時代同歌。
新春伊始,DeepSeek在人工智能領域火爆出圈,穿著花棉襖的人形機器人扭著“賽博秧歌”閃亮春晚舞臺,《哪吒之魔童鬧海》用數字光影創造中國影史票房紀錄……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科技創新成為熱詞之一。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今年全國兩會上,科技創新沖鋒號再次吹響,凝聚起把握創新機遇、勇攀科技高峰的強大合力,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科技創新
“創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夢想”號大洋鉆探船。下一步,“夢想”號將鉆向深海更深處,自然資源工作者將以重器為筆,在星辰大海征途上交出高分答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聰十分關注深海裝備技術創新及新技術在深海領域的應用。
葉聰介紹,他所在的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在江蘇連云港成立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重點推進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項目。該船于去年下水,目前正在碼頭進行舾裝調試,計劃今年投入使用。
“相較于其他科考船,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更像一個可移動的設備中試平臺。”葉聰介紹,該船不僅能為國產智能器件、設備與系統提供寶貴的實船測試驗證和示范應用機會,還能為深遠海科學試驗提供堅實保障。“我們希望以該船為抓手,搭建可靠有效的試驗平臺,加快海洋裝備科研成果轉化,助力船舶裝備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打通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應用‘最后一公里’,為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注入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則關注向地球深部進軍。他介紹:“目前,我國擁有約72億立方米的關閉礦井地下空間、1.4億立方米的鹽穴、340億平方米的孔隙型咸水層等豐富的深地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袁亮建議,支持籌建深地國家實驗室,聚焦深地能源資源探測評估、開發、儲能儲碳等方向科學研究;圍繞深地能源資源探測、開發、利用等開展基礎研究,打造國際一流深地科研平臺,推動深地科技跨學科創新;制定深地資源開發中長期規劃,統籌深地資源開發,明確戰略目標與重點領域,通過科學規劃深地資源勘探、開發和保護,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資源管理與開發體系;加強對深地資源的區域性、分級化開發,推動能源資源高效合理利用;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搶占深地科技制高點。
“人工智能+”賦能自然資源工作
“您用 DeepSeek嗎?”“您對人工智能怎么看?”人工智能,是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之一。
當人工智能遇到自然資源工作,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吳城看好“人工智能+礦業”的前景。
“要把握好‘人工智能+礦業’帶來的發展新機遇,以需求為牽引,推動礦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更好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吳城建議,加快構建國家級地質大數據平臺,整合遙感、物探、化探、鉆探等多元信息,打造多模態地質數據庫;支持勘探算法研發,建立人工智能找礦模型庫,深度挖掘區域成礦規律,推進地質勘探創新發展。
“要打造智能礦山中樞,實現從人力操控到數字智控的轉變。”吳城認為,要通過研發應用礦山人工智能大模型,帶動地質勘探、智能調度等相關領域大模型開發,打破數字孿生礦山系統建設瓶頸。同時,針對礦山情況復雜、生產操作流程長等實際情況,鼓勵各地研發和推廣井下巡檢、火災預測、有毒有害氣體監測、邊坡深部滑移識別等技術,建立礦山風險災害評估系統。
“手中 App、空中無人機;地上大屏幕、地下傳感器……”“人工智能+土地”模式正推動農業生產從傳統的“會”種地向現代化的“慧”種地轉變。
“該平臺具備播期決策、苗情監測和產量預測等功能,為農業生產提供決策支持。”全國人大代表、北大荒集團寶泉嶺分公司黨委書記于家傲特別介紹了其公司的智慧農業管理平臺。于家傲建議,統籌推進智慧技術裝備從研發到應用的轉型升級,促進農作物“耕種管收”全流程智能化應用。
大數據對于推動人工智能發展至關重要。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圖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勇表示,時空信息產業是大數據產業的基礎,是未來產業的“數字新基建”,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都離不開時空信息服務。
“面向未來,時空信息產業將迎來變革,形成新的商業模式。”黃勇說,“我們正在對新的商業模式進行驗證,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拓展新的應用場景。時空信息產業需要政府部門大力扶持,時空信息產業發展好了,才能更好地為政府、企業、公眾服務。”
“當前,社會各界都很重視與人工智能有關的研究和應用。”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看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超大規模的市場是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未來,除了在技術上尋求突破,還要將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把牢科技向善的“方向盤”
“人工智能技術來勢洶洶,如果不加以規范,人類可能會被技術取代”“人工智能在一些領域的應用還不夠,取代人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讓科技向善,更好地提供服務,也是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焦點。
在葉聰看來,利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可對深海載人裝備和相關標準進行研判,并簡化設計流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但由于深海科學基礎研究的特殊性,目前還沒積累到足夠多的樣本和數據,所以人工智能對深海科學基礎研究的助力還十分有限。
人工智能是機遇還是挑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認為,對于礦業而言,挑戰和機遇并存。以前依靠傳統生產方式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會帶來新的解決方案。相信隨著人工智能不斷發展進步,其在礦業發展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好。
全國政協委員、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書記王篤波認為,當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競爭激烈,既需要技術和產業支撐,也要有標準和制度支撐,應加快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積極開展倫理規制與治理研究,讓人工智能向善而生。(焦思穎)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