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秀從家里走到工作的地方需要十幾分鐘。她踏著石板路,在曲徑通幽的村子里穿行,最后來到一個小山坡的腰上。
7月中旬,周邊的大城市已迎來酷暑。而在秦嶺深處的陜西省留壩縣小留壩村樓房溝組,在一路的綠蔭下,楊金秀依然感到十分涼爽。
這是她回鄉成為一名民宿管家的第6年。樓房溝一天天發生著變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融入這山水之間,到處充溢著欣欣向榮的氣息。她看在眼里,高興在心里。
楊金秀初中畢業后,在家里養了幾年豬。父母告訴她,成家之前不許外出打工。她不愿養豬,在當地又找不到工作,一結婚就跟著丈夫去了成都,在工地上做混凝土工。有一次,她連續工作三天三夜,實在受不了了,當著工友和老板的面嚎啕大哭。之后,她輾轉西安和廣州等地。
“在外面太苦了,還顧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楊金秀說。2019年6月,村里招聘民宿管家,她決定試一試。
楊金秀現在管理的這個院落叫彩虹小院,自然樸素的建筑風格融合了現代化設施,一道低矮的籬笆淺淺地攔在院落與四周濃郁的綠色之間。過去,這里是年久失修、雜草叢生的廢棄農房。
2018年年底,留壩縣召開鄉村振興論壇,邀請專家把脈綠色產業發展,在考慮自然稟賦、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因素后,決定選擇樓房溝先行先試,發展民宿經濟。
“我們采取政府+合作社+運營商的模式,村集體負責建設,運營商負責運營,村集體獲得經營收入的30%。”小留壩村村委會主任夏道華說,村集體建設了13個院落,6年來獲得分成430余萬元,已給村民分紅68萬余元,其他的用于發展集體經濟和公益事業。
民宿建好后,也帶來了就業機會。在成為民宿管家前,楊金秀接受了1個月的專業培訓。接待、清潔,為客人做一日三餐——原生態的農家菜……性格開朗、勤快能干的楊金秀,受到許多客人的喜愛和好評,如今儼然已是一位明星管家。
“旺季的時候幾乎天天客滿,忙的時候,獎金也高。”楊金秀笑著說,樓房溝民宿的名氣越來越大,今年被評為全國甲級旅游民宿。不少原本在外地務工、做生意的同鄉看到家鄉的發展,紛紛回來開起了民宿。政府免費提供培訓和指導,還有補貼和獎勵措施。如今在樓房溝,由農戶自己經營的民宿就達21家。
為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留壩縣實施了“四個一百”工程,即培訓一百名管家、提升一百家農家樂、新發展一百家民宿、推動一百人創業,實際效果遠遠超出了這個目標。目前,留壩縣已培訓民宿管家306名,改造提升農家樂122戶,發展民宿181家,帶動就業創業1833人,民宿運營收入1.1億元。
“過去,村子里最多有四五十家石材礦同時開采,山被挖禿了好幾塊,溝里整天塵土飛揚。”夏道華說,樓房溝的過去,可不是如今綠水青山的模樣。
留壩也曾走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展道路,過度的開山、砍伐嚴重破壞了生態,發展難以為繼。痛定思痛的留壩人轉變發展理念,確立生態立縣戰略,關停了10余家工礦企業,拒絕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并大力實施生態修復項目,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日益好轉。
如今,留壩縣森林覆蓋率達92.03%,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常年高達99%,大熊貓、羚牛等野生動植物數量達1720余種,被譽為“綠色寶庫”“天然氧吧”。
有好生態作為背書,留壩中藥材和土特產品的品牌,如今也叫得越來越響。留壩縣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藥產業,建設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推行林下西洋參、白芨、黃精、豬苓等中藥材生態栽培技術,研發“藥食同源”綠色產品,并配套建設園區廠房,并且構建“種植基地+園區生產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24年年底,全縣林下中藥材產業生產總值達2.4億元,近6500戶農戶參與到林下種養產業中,成為綠色經濟的直接受益者。
走進“味道秦嶺”特產專營店,各類產品琳瑯滿目,僅西洋參就衍生出七八種不同的產品,還有天麻、蜂蜜、木耳等多達三四十種土特產,在當地十分走俏。
去年,楊金秀的丈夫也結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涯,回到家鄉。他們在自家的承包林里種植豬苓、淫羊藿等中藥材,還計劃在圈舍里養殖林麝,如今已辦完相關手續。“相信樓房溝會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兒子早點找到媳婦。”楊金秀笑著說。
在陜西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處長陳磊茜看來,這就是留壩人努力釀造的秦嶺味道,不光有山水的甘,還有百姓的甜。(王少勇 張理喆)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