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時提出“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指明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方向。
今天,在第22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回首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之路,我們發現,在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旅途上,測繪地理信息正以時空為軸、以數據為墨,描繪美麗中國生態治理新畫卷。
數字化浪潮和綠色發展交織融合,是當今時代最鮮明的特征之一。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推進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升級,為數字中國構建統一的時空基底,為公共治理提供豐富的數據要素,密織空天地一體的“監測天網”,用精準感知守護綠水青山,用智慧決策推動綠色轉型。
賦能數字生態文明,打開生態治理的“三維視角”。數據是生態治理的“晴雨表”。眼下,測繪地理信息正從二維地圖邁向實景三維,一步步將美麗中國的現實圖景精準映射到數字世界。在實景三維中國打造的統一時空基底上,時空大數據與自然資源管理深度融合,自然資源全要素不僅直觀可視還可精準量算,讓土地、海洋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從二維走向三維;三維空間多場景可視化模擬與分析,讓我們的國土空間規劃更加科學精準,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更加智能協同。可以說,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經驗治理”邁向“數字治理”。
賦能數字生態文明,為生態安全筑起“數字屏障”。隨著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空天地網”一體化監測監管體系正在形成,在數千公里之外便能捕捉東北豹在茂密叢林中梭巡的畫面。不僅如此,在陜西,依托測繪技術建成的生態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和視頻綜合監管系統,守護著秦嶺蒼翠與黃河安瀾;在海南,依托“透明海洋”數據底座開展的海洋生態監測,守護著海洋的健康與安全;在廣西,森林資源智能管理平臺提升林業精細化管理水平……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既為生態保護裝上了“千里眼”,又為科學治理裝上了“智慧腦”,推動生態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
賦能數字生態文明,拓寬綠色發展的“想象空間”。數智化不僅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更是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測繪地理信息憑借獨特的技術優勢,為數字經濟、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新產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在實景三維、數字孿生、三維激光掃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下,山川地貌被細致刻畫于游戲之中,古老的文物遺產在數字世界中重煥新生,礦山無人化開采和礦卡無人駕駛成為現實,科技與文旅碰撞出絢麗火花;得益于高精度地圖數據采集、動態更新、快速審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闊步前行……
測繪地理信息,穿越山河,跨越時空,賦能千行百業,服務千家萬戶。站在數字文明與生態文明交匯的歷史節點,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正將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轉化為可感知、可量化、可操作的數字實踐。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國務院剛剛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再次對“共繪美麗中國生態治理新畫卷”作出部署,為測繪地理信息事業持續轉型升級指明方向。我們相信,隨著數字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融合,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時代,必將加速到來。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