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上,山呼海嘯一般的聲浪響徹云霄,“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口號直抵人心;
電視機前、直播間中,億萬國人共同見證著一場特別的紀念,世界目光同樣匯聚東方……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天安門城樓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世界莊嚴宣告。擲地有聲的話語引發經久不息的掌聲。
從戰火中走來,向復興中走去。80年山河巨變,我們看到了一個繁榮富強、意氣風發的新中國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國之精神,代代傳承
“全國都脫貧了,孩子有學上了,這在過去,我們哪敢想啊!”回憶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自然資源部離休干部、抗戰老同志孫淑珍數度哽咽。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新中國!”看著電視機里的閱兵盛典,自然資源部離休干部、抗戰老同志李志輝熱淚盈眶。
要理解今日之中國,便不能忘卻烽火連天的崢嶸革命歲月、歷久彌新的偉大抗戰精神。
抗戰歌曲《松花江上》在天安門廣場響起,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的胡友成紅了眼眶:“回望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光輝歷程,我們感到非常自豪,一定要倍加珍惜偉大時代。”
80面抗戰英模部隊榮譽旗幟組成的戰旗方隊行進過長安街,承載著歷史榮光,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
這一幕,讓來自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辦公室的王勇激動不已:“我們要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動力,恪盡職守、服務人民,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國家、為人民,找鐵礦、找銅礦。”自然資源部離休干部、抗戰老戰士戚濤今年已經104歲。不屈抗爭、頑強拼搏、為國奉獻,構成了他大半輩子的記憶。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質工作者毅然投身全民族抗戰,探尋重要礦產,助力軍工民需,支撐持久抗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偉大抗戰精神。
偉大精神永不熄滅,偉大精神代代相傳。
“最令我震撼的是裝備方隊,23個方隊從海陸空和信息化等領域,全面展示了我國捍衛和平與發展的強大軍事實力。武器的制造需要礦產資源,稀土、鎢、鈦等更是戰機、導彈、激光武器等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來自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的魏思宇是一名“90后”,這是他第一次在現場觀看閱兵。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接續奮斗,認真做好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魏思宇表示。
歷史承載過去,也啟迪未來。
攀高峰、潛深海、探極地、闖荒野、找大礦、守資源、護山河……奮斗路上,不論是李四光精神、地質找礦“三光榮”傳統、載人深潛精神,還是測繪精神、“三北”精神、塞罕壩精神,都是推動自然資源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的強大動力。
“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推動自然資源高標準保護、高效能開發、高水平治理;要強化憂患意識和使命擔當,做好要素保障,能多干就多干,干一件成一件,用實際行動回報偉大時代。”胡友成堅定地說。
國之精度,米秒不差
無論是地面鐵流還是空中雄鷹,九三閱兵式上,所有單元是怎樣在“一個時鐘”下運作?如何使方隊的“整齊劃一”可量化?
“其中,離不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的功勞。”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導航定位研究所所長秘金鐘揭曉了“答案”。
北斗系統是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其具有的高精度定位功能和授時服務,不僅能夠為閱兵訓練提供車輛、飛機及人員的精準位置信息,為‘整齊劃一’提供量化數據支撐,還能為閱兵提供統一、納秒級精度的時間基準,確保所有行動的同步性,這便是‘米秒不差’的關鍵。”他進一步解釋。
“比如,各個裝備方隊的騎線偏差可以控制在厘米級,前后車距保持高度一致;空中梯隊也能憑借北斗系統實現精準編隊,確保飛行的絕對安全與隊形的完美穩定。”秘金鐘介紹。
此外,北斗系統還具備全球短報文通信的獨特優勢。在移動通信網絡可能無法全面覆蓋或需要避免擁堵時,受閱裝備可以直接通過北斗衛星,將其狀態和位置信息以短報文的形式回傳至指揮中心,并建立一張全域、透明、實時的態勢圖,從而實現對龐大隊伍行進軌跡、隊形保持和整體進度的全局掌控與高效指揮。
中部戰區閱兵指揮機構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貴忠少將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這次閱兵訓練注重科學訓練,利用北斗定位、智能評估等系統和模擬仿真手段,輔助開展各項訓練,效果非常好。
據了解,基于北斗系統提供的連續、動態的姿態監測數據,可以自動記錄并分析每一次訓練的全過程數據,生成可視化曲線和評估報告,幫助教練員精準發現問題和薄弱環節,實現從“經驗指導”向“數據驅動”轉變。
更為重要的是,“北斗系統是我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閱兵等事關國家形象的重大活動中,使用北斗意味著從信號源、核心技術到終端設備都完全自主,從根本上杜絕了因依賴外部系統而可能存在的信號中斷、精度降低或被惡意干擾的安全風險”。秘金鐘表示。
作為我國法定測繪基準的建立、維持、服務者,以及北斗系統重要建設者和深度應用者,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門從建好“一張網”、立好“新標準”、抓好“廣泛應用”三個維度全面發力,開展了大量基礎性、支撐性和開拓性工作。
建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一張網,提供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加強頂層設計與安全管理,規范行業健康發展;支撐國土調查、測繪勘探、地災監測、海洋觀測、林業資源監控、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眼下,北斗系統已成為提升自然資源治理水平的核心技術手段。
與此同時,北斗系統已如同水和電一樣,深度融入日常生產生活。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今年5月18日發布的《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北斗系統跨界融合不斷深化,與5G、AI、物聯網技術結合,催生無人農場、數字工地等新業態;國際化拓展順利推進,加速“出海”,服務“一帶一路”;基礎產品供應鏈穩定,有力支撐了自主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健發展。
“我們作為一家專注技術與裝備國產化研發替代的企業,將始終以北斗技術為基礎,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滿足各行業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需求;同時,結合用戶與生產及業務的實際訴求,不斷創新北斗應用產品解決方案,促進北斗規模化應用,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南方測繪集團北斗應用與海洋事業部總經理丁永祥表示。
國之重器,自立自強
陸上猛虎、海上蛟龍、鋼鐵洪流、智能先鋒……閱兵場上,利劍出鞘,令人震撼。今年九三閱兵中,充分展現人民軍隊制勝現代戰爭的裝備方隊,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海上作戰群中,不論是被譽為“海天盾牌”的艦載防空武器、叱咤海空的反艦導彈,還是潛匿大洋、出奇制勝的水下兵器,均是我們維護海洋權益、守護海洋安全、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軍事力量。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指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從萬里碧波之上的極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到萬米水下的深潛設備,一批自主設計、建造的“大國重器”紛紛亮相。
2012年6月,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深潛成功突破7000米,創造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2019年10月,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啟航南極,開啟“雙龍探極”新格局;
2020年11月,我國自主研制的“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勝利返航;
2024年11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建成入列。
…………
“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夢想”號等一系列海洋領域“大國重器”逐夢深海,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底氣越來越足。
本次閱兵中,“新”是一大關鍵詞。無人作戰群首次亮相,系列無人智能和反無人裝備展現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實力和成果,看點十足。
無人裝備是軍事領域的“奇兵利器”,同樣是賦能千行百業、服務千家萬戶的“千面手”,應用場景十分廣泛。
無人機運送生鮮到社區、醫療機跨區運急救藥、植保機巡田防治病蟲害……眼下,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激活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從開展自然資源督察執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到汛期汛前排查、森林草原防火、土地要素保障,無人機憑借其精準捕捉、快速判斷、實時感知等能力,成為提升自然資源管理質效的有力幫手。
與此同時,以實景三維中國為代表的測繪地理信息創新成果,為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新產業發展“鋪路搭橋”,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當“北斗”照耀世界、“夢想”揚帆起航,當各類新質生產力加速迭代,當每個人的生活越來越智慧、便捷、安全……我們有理由相信,從歷史深處走來,逐夢前行的中國,必將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首席記者 李卓聰)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