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以下簡稱《論述摘編》)是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發展的“指南針”和“金鑰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把握自然資源工作規律、推動地質事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根本遵循。海南省地質局將深學細悟篤行《論述摘編》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深化改革重組,以服務大局的擔當聚焦主責主業,以創新開放的姿態賦能質效提升,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努力書寫新時代地質工作“海南答卷”。
深學細悟
以系統觀念重塑地質工作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這深刻啟示我們,必須徹底摒棄“就地質論地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思維。我們深刻認識到,地質工作不僅是尋找地下寶藏的技術活,而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國家安全的戰略屏障、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對此,我們以《論述摘編》為行動綱領,將地質工作置于海南自貿港“三區一中心”戰略全局中謀劃,制定了“3468”發展戰略:立足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工環地質等三大專業支撐,面向資源、環境、生態、災害等四大核心領域,聚焦服務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海南“海洋強省”建設、區域協調與國土空間優化、地質安全與民生保障、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等六大主攻方向,系統實施對外合作提升、項目質量提升、地質科研水平提升、制度創新提升、黨建引領提升、思想認識提升、裝備建設提升、人才隊伍提升等八大提升工程,推動地質工作從單一資源保障向資源、環境、生態、安全等多目標協同的系統治理轉型。
2023年,我們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實施了建局以來最深入的機構改革:將40家局屬企業整體劃轉移交海南省國資委,組建海南地礦集團,剝離非主業職能,實現輕裝上陣;將海南省地質醫院移交省衛生健康委管理;將原有的12家事業單位優化重組為6家專業精干、職責清晰、協同高效的事業單位。這不是簡單的物理合并,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和功能再造。改革后,編制精簡了36%,但主責主業更加聚焦,公益屬性更加凸顯。我們構建起全新的工作體系:海南省地質調查院深耕陸域基礎地質,筑牢發展根基;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院挺進深藍,經略南海資源環境領域;海南省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院專司生態修復與災害防治,守護綠水青山;海南省地質資料院搭建數據共享中樞,賦能智慧決策;海南省礦產資源勘查院保障戰略性礦產資源供給,端穩資源“飯碗”;海南省地質測試研究中心精研檢測分析,提供數據基礎支撐。這6家單位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共同驅動“陸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勘探+生態環境監測”三位一體新格局協同運轉,徹底改變了以往地質工作“資源勘查單打獨斗、生態保護各自為戰”的局面,實現了資源、環境、生態工作的有機統一和系統集成。
篤行實干
以擔當作為交出服務自貿港建設亮眼答卷
在《論述摘編》的指引下,我們以“3468”戰略為總抓手,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澎湃動能,在多個關鍵領域取得標志性成果,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偉力。
深耕藍色國土,筑牢海洋強省地質根基。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海洋是支撐未來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戰略空間”“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囑托,將海洋地質作為主戰場。通過實施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評價與目標優選項目,在瓊東南盆地成功圈定水合物有利富集帶,為深海能源開發破題;依托南海地質構造研究,查清周邊海域淺層氣、活動沙波等地質災害分布,繪制災害分布圖與穩定性分區圖,為海上風電等重大工程選址提供支撐;系統開展南海固體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與南海油氣資源動態跟蹤,摸清海砂資源與深海礦產分布,掌握礦業權與區塊優選信息,構建起南海資源開發的“地質坐標系”。
保障資源安全,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石。我們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的重要論述,全力推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與資源高效利用雙提升。根據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統籌安排,海南鋯鉿礦勘查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實現鋯鉿資源找礦歷史性突破,其核心成果榮獲中國地質調查局2024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為維護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貢獻了力量;南海北部油氣調查成果有效支撐區塊出讓,實現國家戰略與地方效益雙贏;海南島東南部深部地熱勘查圈定5處優質靶區,為清潔能源開發點亮希望;完成4處建筑用花崗巖礦勘查,探獲建筑石材資源量1.5億立方米,支撐采礦權出讓收益超46億元,為自貿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建材保障。
支撐空間優化,描繪協調發展地質底圖。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完善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好主體功能區戰略”“在空間上對經濟社會活動進行合理限定”“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協調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的要求,主動服務自貿港“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海澄文定”等三大經濟圈實施綜合地質調查,為城市規劃和地下空間管控提供精準“地質畫像”;針對環島旅游公路等濱海城市帶,強化海岸帶動態監測與地質遺跡核查,以地質智慧護航全域旅游發展;在中部生態保育區,精心編制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地質圖冊,出版《地質遺跡的前世今生》科普讀物,講好地球故事,為生態保護提供地學支撐。
守護綠水青山,貢獻生態文明試驗區地質方案。我們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全方位服務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完成499個礦山生態修復評估、333個村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315人次專家參與防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在東南部及環新英灣地區施工7個地熱鉆孔(總進尺4400余米),為低碳島建設提供清潔能源支撐;調查200公里重要岸段及61.07平方公里紅樹林濕地,為生態修復提供數據;填補“海澄文定”地區放射性本底數據空白,開展玄武巖碳封存、紅樹林固碳潛力研究,以地質技術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讓綠色成為自貿港最鮮明的底色。
賦能產業升級,注入經濟增長地質動能。我們緊扣習近平總書記“把戰略資源產業發展好”的重要要求,推動地質技術服務向產業一線延伸。開展耕地地表基質與富硒資源調查,參與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助力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挖掘地質遺跡與地熱資源潛力,支撐“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為重點園區建設提供全流程地質技術保障;積極推動鋯鉿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全產業鏈發展,構建保障基地,以地質工作的“精準滴灌”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人民至上,筑牢地災防治生命防線。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囑托,在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統一部署下,去年系統排查地災風險點660處,完成328個村莊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將風險化解在萌芽;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構建高效應急響應機制,風雨中逆行值守;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高頻次開展安全檢查和風險管控;舉辦全局性安全生產專題培訓班、防汛防風專項培訓班,組織開展消防安全、應急救護等實操演練,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切實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創新引領
以科技人才驅動地質事業質效雙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在機制創新上,我們打破壁壘,建立央地常態化對接機制,深化“產學研用”融合,與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國家級科研項目31項,成功助力萬寧市認證全國天然富硒土地;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科研基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激勵政策,暢通成果轉化通道,優化項目管理流程。
在技術創新上,我們持續加大投入,近兩年獲科技獎勵4項、出版專著19部、申請專利69項、主編行業標準3項,發表SCI/EI論文32篇;投入近千萬元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牽頭申報科研項目9項。
在管理創新上,我們強化項目全周期監管和質量管控,開展財政項目監督70余次、質量檢查4次,完成1900萬元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創新“線上+線下”人才培養模式,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更新地質探測等前沿設備;堅持黨建引領,獲省級黨建工作獎項6項,筑牢廉潔防線,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地質鐵軍。通過系統推進“3468”戰略實施,全局實現了從分散作業向陸海空三維協同、從技術支撐向科創引領、從封閉運行向開放共享的深刻轉型,地質工作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行性作用顯著增強。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下一步,海南省地質局將在海南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持續鞏固深化改革成果,縱深推進“3468”發展戰略,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扛起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政治責任,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以更加創新的精神攻克地質科技前沿難題,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持續增進人民福祉。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