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萬物豐成。9月28日~29日,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海上絲路共建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工作交流會在北京舉行。來自60多個國家、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共同見證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正式啟動,這標志著全球海洋治理邁向新階段,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會議旨在為提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國家的海洋治理能力提供技術支撐、公共產品、磋商平臺與合作契機,推動海上絲路共建國家編制海洋空間規劃,實施海洋空間規劃,促進藍色經濟發展,讓更多“小而美”的海洋項目盡快落地,增進共建國家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會議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海洋基金會)主辦,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廈門大學、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承辦,得到了自然資源部、外交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來自共建“一帶一路”60多個國家,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和高端智庫的300余名代表現場參會,另有2000余名代表通過線上方式參加,共同探討海洋空間規劃的實施路徑與合作機制。
會議聚焦“海洋空間規劃與藍色經濟”“綠色智能港口與港口經濟”“海岸帶綜合管理與向海經濟”“海島經濟發展與防災減災”四大方向,同期舉辦了4場平行論壇,重磅發布《“一帶一路”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匯編》等5大類公共產品,并宣布“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正式啟動。
從理念分享到技術輸出,從案例推介到制度共建,本屆大會在鞏固前兩屆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搭建起“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國際組織”多元主體協同的藍色合作新平臺,為新時代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與中國力量。
全球海洋治理的迫切需求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1%,承載著全球80%以上的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隨著全球海洋經濟快速發展,人類海上活動日益頻繁,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過度捕撈、海洋污染、生境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更是給沿海國家帶來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海洋空間規劃作為統籌海洋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將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列為重要目標。其中可持續發展目標14明確指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這為各國加強海洋空間規劃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和國際共識。
當前全球海洋治理正處在關鍵轉折點,隨著各國海洋開發活動不斷深入,海洋空間使用沖突日益凸顯,傳統的單一邊開發模式已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各國需要建立更加科學、系統的海洋空間規劃體系,實現海洋資源的有序開發和有效保護。
中國已經編制和實施了3輪海洋空間規劃,形成了國家、省、市(縣)三級海洋空間規劃體系。通過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明確海洋功能區劃、規范海洋開發秩序等措施,中國在平衡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呂濱在開幕式上介紹,海洋基金會已逐步成長為匯聚公益服務、國際對話、經濟合作、人文交流與海洋科普的重要平臺,成為推動海洋科研、技術創新、產業投資與人才培養的有生力量。海洋空間規劃作為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已成為全球沿海國家的共同需求。截至目前,海洋基金會已協助多個國家開展海洋空間規劃編制,確定海洋保護、修復、開發、利用區域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
在此背景下,本屆會議肩負著總結過往經驗、規劃未來合作的重要使命,推動海洋空間規劃合作邁向新高度。
構建全球海洋治理新平臺
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是宣布“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正式啟動。這一創新性國際合作平臺的建立,標志著全球海洋空間規劃合作進入機制化、常態化新階段。
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由共建“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的海洋政府部門、科研院校、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和海洋國際組織、區域組織等自愿參加,是以交流經驗、開展研究、共享信息、促進合作、推動發展等為目的的機制性平臺。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潘新春表示,截至今年8月,已有60多個沿海國家的海洋機構和30多個海洋國際組織申請加入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成為第一批成員。這些成員涵蓋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國際組織和非政府機構,形成了多元化的參與格局。
“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的建立,是我們響應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的具體行動?!眳螢I說,“我們將通過這一平臺,促進各國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的經驗交流、技術合作與能力建設,共同應對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p>
就助力共建“一帶一路”沿海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會議提出3點建議:一是推動制定海洋空間規劃國際規則和標準規范,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完善本國海洋領域法律體系;二是推動以規劃引領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持規劃明確的可持續項目;三是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務實合作,通過項目和廣泛交流培養,鍛煉青年人的國際合作視野和能力。
根據規劃,共同體將每年舉辦一次國際大會,發布全球海洋空間規劃年度報告,建立海洋空間規劃案例庫和最佳實踐指南,為各國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參考。
讓共享理念“看得見、摸得著”
為切實推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海洋基金會宣布了支持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的8項行動,并發布了5類公共產品,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支持和合作機遇。
8項行動包括:開展海洋信息與技術服務、海洋空間規劃技術合作、海洋人才培養研修活動、海洋合作與治理交流活動、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評估合作、聯合國“海洋十年”科學合作、海洋防災減災研究合作、藍色經濟發展合作。行動覆蓋了海洋空間規劃從編制到實施的全過程,旨在為各國提供全方位支持。
發布的5類公共產品包括《“一帶一路”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匯編》《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減災成果納入海洋空間規劃(案例集)》《中國支持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建設重點項目集》《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和《“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報告(2025)》。
《“一帶一路”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匯編》系統梳理了沿線40多個沿海國家的海洋空間規劃體系、法律制度和管理實踐,為各國相互借鑒提供了重要參考。
《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減災成果納入海洋空間規劃(案例集)》收集了全球范圍內20多個成功案例,遴選中巴(西)紅樹林修復、中柬牡蠣礁恢復、中馬(爾代夫)珊瑚保育等15個典型案例,總結“生態+社區+產業”綜合修復路徑,展示如何將生態保護與災害風險管理有效融入海洋空間規劃。
《中國支持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建設重點項目集》列舉了中方在港口建設、海洋觀測、生態保護等領域的50多個合作項目,為未來合作提供指引。
《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則為沿海城市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規劃方法和技術工具,包括“空間評估—規劃編制—投融資—監測評估”全鏈條技術指南,助力港口城市破解“產業同質化、空間碎片化”難題。
《“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報告(2025)》首次建立了綜合評價體系,從生態狀況、經濟活力、社會福祉、治理效能4個維度對各國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系統評估,為相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同時,會議還舉行了浮標贈送儀式,中方代表向安提瓜和巴布達、也門、斐濟、馬爾代夫贈送了新一代“精衛”浮標。這些浮標將用于海洋環境監測和數據收集,為相關國家開展海洋空間規劃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國際社會積極響應
國際社會對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的建立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舉措。
國際海底管理局副秘書長布魯諾·波齊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海洋空間規劃是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點領域。“希望通過本次論壇深化伙伴關系,協同努力,共同推動海洋空間規劃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守護海洋與深海這一共同遺產的創新工具。讓我們共同努力,開創一個經濟與環境平衡發展、海洋永續管理的未來,使當代與后代共同受益?!?/p>
馬爾代夫漁業和海洋資源部國務部長阿米納特·侯賽因·沙里夫在致辭 中 說:“馬爾代夫的生存離不 開 海洋。要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廣闊的海洋空間進行周密規劃。我們愿同中方攜手并進,明智地規劃我們廣闊的海洋空間,共建可持續繁榮的藍色未來?!彼硎荆鳛榈屯輱u嶼國家,馬爾代夫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珊瑚礁白化等嚴峻挑戰,通過參與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馬爾代夫希望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本國海洋空間規劃,平衡旅游業發展、漁業資源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的關系。
也門內閣主管經濟事務副秘書長法德赫勒·阿里·侯賽因·沙伊里表示,也門政府高度重視學習海洋空間規劃的最佳實踐,并將其應用于支持地方發展、加強海上安全和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門擁有超過2000千米的海岸線,海洋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正在制定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希望借助共同體的平臺,獲得更多技術支持和能力建設機會。期待本次研討會能夠產生切實可行的建議和務實的合作框架,造福所有國家?!彼f。
來自孟加拉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專家分享了本國經驗,中國與孟加拉國在海洋空間規劃方面的合作是兩國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藍色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聚焦海洋合作關鍵領域
為深入探討海洋空間規劃的具體實踐,會議設置了4個平行論壇,分別聚焦海洋合作的不同領域和實踐路徑。
“海洋空間規劃與藍色經濟”論壇探討了如何通過科學的海洋空間規劃促進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會專家認為,藍色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基礎上,通過空間規劃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國機海南發展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有限公司等企業,向與會代表進行藍色產業和投資推介。
“綠色智能港口與港口經濟”論壇聚焦港口建設的綠色化、智能化轉型。與會代表認為,港口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節點,其可持續發展對整個藍色經濟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可減少港口運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中國積極踐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方案與標準“走出去”。例如,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在吉布提自貿區、坦桑尼亞巴加莫約經濟特區、肯尼亞拉姆產業新城等海外項目中,實踐了“港產城一體化”的綜合開發模式。
“海岸帶綜合管理與向海經濟”論壇交流了海岸帶資源可持續管理經驗。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雙碳”目標背景下,港口行業如何向“生態友好”與“人本高效”轉型等問題展開討論。與會代表指出,海岸帶作為陸海交互作用最為強烈的區域,面臨著獨特的管理挑戰,需要建立陸海統籌的管理機制,協調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用海需求。
“海島經濟發展與防災減災”論壇則關注海島地區的特殊需求與發展路徑。與會代表認為,海島生態系統脆弱,經濟結構單一,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較弱,需要采取特別的支持政策和保護措施。會上,上海大學副教授鄧云成表示,海洋空間規劃與特別經濟區的協調潛力是探索島嶼經濟發展的新途徑。來自湯加海岸生態育苗基地負責人在會上分享了紅樹林修復在海洋災害防范與發展藍色經濟方面的雙重價值,以紅樹林為紐帶,將減災、增匯、生計與社區發展融為一體,構建一個具有氣候韌性的藍色經濟未來。
海洋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發展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沿海國家之一,在海洋空間規劃和藍色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實踐,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在會上表示,中國的海洋經濟轉型探索與實踐正為全球提供重要借鑒,建議各國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行動力,借助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加快構建“藍色伙伴關系”,在韌性海洋基礎設施、海洋新能源、可持續漁業、海洋科技、綠色航運等藍色產業轉型領域開展更多務實合作。
海洋空間規劃是世界公認的平衡海洋開發與保護、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中國海洋功能區劃經過4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法律、政策、技術和理論體系,已成為用海的科學依據、管海的法律遵循和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科學布局海洋產業、穩健發展海洋經濟、有序開展海岸治理的有力保障,為推動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潘新春表示:“中國愿與‘海上絲路’共建國家分享在海洋空間規劃、海洋保護區及生態紅線制度、藍色經濟發展模式、海洋碳匯能力建設、增強海岸帶城市韌性等方面的經驗,共同推動全球海洋治理變革和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p>
海洋基金會已與柬埔寨、孟加拉國、安提瓜與巴布達、斐濟、泰國和毛里求斯等2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海洋空間規劃與藍色經濟合作,合作成果已在柬埔寨、孟加拉國、安提瓜和巴布達、泰國等國家應用實施。
在自然資源部、外交部、商務部等部委的指導和海洋基金會的支持下,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創新建立了“海洋空間規劃+”合作模式,在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多國建立了“小而美”的合作示范區,為推動當地藍色經濟發展提供有效路徑和技術支撐,受到了當地好評。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主任彭偉表示,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為更好地協助共建國家編制海洋空間規劃、發展藍色經濟,在海洋基金會的支持下,該中心組織編制了《“一帶一路”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匯編》,收集凝練了40個國家的海洋發展戰略與海洋空間規劃,希望有助于推動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海洋領域合作,促進當地藍色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的建立,為全球海洋治理開啟了新篇章。
展望未來,與會代表提出了多項建設性建議,共同描繪海洋可持續發展藍圖。一是積極落實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以海洋為切入點,將中國與共建國家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實效不斷提升;二是堅持以習近平主席宣布的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精神為指引,創新海洋合作模式,爭取盡快建立一批“小而美”的海洋合作項目;三是繼續加強與世界沿海國家和國際海洋組織的合作,積極建立合作平臺與溝通機制,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活動。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始終沿著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發展的方向穩步前行,不僅構建起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理念與最佳實踐,更是將這些實踐經驗轉化為可共享、可推廣的合作案例與成果,為提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了中國智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主任朱文熙指出,海洋空間規劃提供了一種務實且科學的方法,能夠有效平衡日益增長的海洋開發需求與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之間的關系。海洋空間規劃為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及近期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施工具。各國應攜手努力,確保海洋持續成為子孫后代的生命之源、繁榮之基與和平之所。
安提瓜和巴布達政府藍色經濟事務大使阿西爾·迪恩·喬納斯呼吁各方加強合作,共同為今世和后代守護海洋。他指出,“海洋空間規劃作為平衡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生態保護的關鍵政策工具,對于協調用海沖突、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我們深切感受到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我們希望借助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獲得更多技術支持和能力建設機會,實現藍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彼榻B了新成立的中國-加勒比海洋合作中心相關情況。
海洋基金會為助力共建“一帶一路”,設立了“推行海洋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以下簡稱海上絲路項目)。從2018年底開始到目前為止,先后與21個國家和10余個國際組織簽署了海上絲路項目合作文件,并開展了務實合作,取得積極成效。一是開展了21個國家的海洋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確定海洋保護、修復、開發、利用區域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二是開展了21個國家的國別研究,形成100多個專題報告,報告中的很多建議被合作國家采納應用。三是舉辦了30多期培訓班,40多個國家的近4000多名海洋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參加學習(其中三期培訓班分別在太平洋島國斐濟、瓦努阿圖、湯加舉辦)。四是開展了50個國家的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研究,連續5年發布了《“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報告》,成為這些國家制定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五是開展了太平洋島國海平面變化研究,發布了2023年和2024年《氣候變化下小島嶼國家海平面上升狀況》報告。六是舉辦了30多場海洋國際活動,內容包括海洋治理與合作、海上通行安全、藍色經濟、空間規劃、小島嶼國家發展等。七是為數百家中國企業到共建“一帶一路”沿海國家投資興業提供了相關資料和技術服務。八是建立了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擴大了由中國引領的、以海洋空間規劃為基礎的朋友圈、交流圈、合作圈。九是建立了海上絲路共建國家海洋空間規劃合作支撐平臺,即海上絲路海洋發展研究院、海洋空間規劃技術重點實驗室、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實驗室、海上絲路綜合業務服務平臺等。
隨著“小而美”的海洋項目陸續落地,藍色經濟合作日益深入,海洋空間規劃必將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正如呂濱在大會閉幕時所說:“海洋連接著我們共同的未來。通過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共同體,我們正在編織一張合作之網、希望之網,共同守護藍色星球的生機與活力。”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