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我今天是以半個學者的身份做了一個發言,不代表官方,總的意思說的是心里話。最后,祝這次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謝謝!(2011-11-11 16:33)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非常感謝甘藏春副總督察,在我們這個學術研討會上,給我們從三個大的方面做了非常好的講演,也是我們今后在國土資源法治建設方面主旋律和主的調子,可能在理解和消化過程中,在座的各位領導和專家會比我更好,這里不再贅述。
現在我們第二屆國土資源法制與市場學術研討會和兩委第二次全體會議開幕式到此結束。(2011-11-11 16:33)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第三、要弘揚健康向上的學術文化。
今天是學術討論會,剛好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研究的也是文化問題,我覺得學術文化也是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說從總體上看,不僅我們的憲法確定了言論自由是基本人權,在西方的憲法理論上叫精神自由。就是說要保證公民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也是言論自由的組成部分。伏爾泰有一句話:“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我們也要有這個精神。從這幾年政府改革來看,現在國務院去年開的一個會要建設法治政府,其中有一條是改革決策程序,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就把專家論證作為決策程序寫進來,作為強制性規范,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所以我們專家智庫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在這么一個背景下,教授、專家,另一方面就是自由和責任也是在一起,作為公共知識分子,你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你的話語權很大,社會影響力很大,就要承擔起一個公共知識分子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這就是新媒體時代下的一個大問題。我覺得有那么幾條:
第一個是,一定要撲下身子把問題研究透,就是要深入下去,真正使這些問題有了深入的研究。你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必須出具專業意見,就應該有一個學術精神、專業精神。2008年中央派我到美國哈佛大學學習進修,我當時定的題目是研究美國的聯邦制,想把美國聯邦制200多年大致發展的脈絡、進程梳理一下,工作量很大。當時一去聯系哈佛大學的法學院憲法教授,那個學校里有一個名單我就發了一個E-mail,我說我是誰誰,我想研究的題目是聯邦制度,什么時候拜訪你一下,探討一下聯邦制度問題,你是憲法教授,我覺得這應該是很正常的。后來他給我回了郵件,他說我很歡迎你來,我們一起談中國問題我很高興,但是談美國的聯邦制問題不是我的專業,我盡管是研究憲法的,但是我只是研究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平等權的問題,假如談美國平等問題我可以跟你談,但是聯邦制問題不是我的專業,我建議你找耶魯的哪個哪個教授,后來我坐著火車到耶魯找那個教授。這給我一個很深的震撼,在中國我是搞憲法的好像憲法所有問題我都懂,對門外漢來說只要是搞法律的什么法都敢說。所以給我一個啟發,就是一個學者要有真正的專業精神,因為你以專業人士的身份發言必須是具備這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所以我想健康、有益的學術文化是第一條。
第二個是,要有一個反思精神、反省意識,這也是一個學者的良知。因為學者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同時期形成的,有的觀點可能是正確的,有的觀點在今后都要修正的,這也是正常的,不可能一個人一開始講的就是絕對精神。我們要有一個反思精神,我常常看到,特別是中國這方面也是很缺乏的。我認為要有一個反思精神,這也是一個嚴肅的學者應該有的態度。我覺得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也應該有一個反思,當時這個問題我錯了,現在我認為是對的。
所以,我覺得在座的都是我尊重的專家學者,你們身上不僅專業知識精深,學術品格也令我敬仰,所以我覺得要弘揚中國的學術文化,把中國的學術研究真正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樣中國才有希望,中國才能出大師、出大家。你看西南聯大,培養了一批大師。所以我覺得要弘揚我們的學術文化。所以這次研討會是一個學術討論,還是要堅持真理,創造寬松環境,把我們的主題討論深、討論透。(2011-11-11 16:32)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這里講了一個什么問題?我們從中國未來法治建設看,有幾條:第一、一般規律,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尊重人權、自由、平等、公平、正義這樣一些基本的東西,假定我們連法治的基本價值不去堅持、不去維護,就說是中國特色,那你就不是法治。第二,要充分挖掘中國的法律,我們本土法律文化的資源,要和現代法治理念嫁接起來。這里也有一個傾向,毛主席過去批評言必稱羅馬、希臘,我們有些東西借鑒的實際也不一定外國是這樣的,那么外國是這樣的還有其他國家不是這樣的,我們可能英美國家去的比較多,因為改革開放受這個影響很多,那么歐洲的土地裁判制度為什么不行呢?法國的行政法院制度為什么不行呢?我多次跟行政法的講,我說要我說可能行政法院借鑒法國的可能比我們現在的設置要好多了。所以一定要研究中國本土的法律制度,假定不嫁接好、不結合好,我們立的法要么背離法治精神,要么根本不能實行,這是我們面臨的“兩難”。中國的法律文化有什么呢?我插一句,我到香港去,香港是華人社會最早實行的法治的地區,英國殖民當時統治香港,普通法系進來了,但是香港還保留了清朝的很多法律,所以大家很難想象特別在有些問題的處理上,民法的一些問題處理上,保留了清朝的一些法律條款,所以現在看來,從中國的實際來看,我認為中國有幾條:第一我們有豐富的刑法文化,但是缺少民法文化,也更缺少現在的憲政文化。所以我們要補的是這兩個。第二中國人從根深蒂固來說,輕訴訟,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上法院打官司的,打完官司基本上是世世代代不來往的,這就是中國人的特點。那么美國再好都要打官司,比如我是律師,孫英輝找我說土地案子,談一個小時走了馬上收到一張條子給我多少錢。中國是靠友情、倫理來處事的。第三中國還有一個特點,規范的法律不一定能夠實施好,但是非正式的或者不成文的這一套社會機制在有效的運行。我在想是不是中國老說潛規則厲害,也是有文化傳統的。
比如說農村,中國歷朝歷代沒有對農村的社會治理有任何法律規定,那個時候我在北大念研究生回家做了一個調研,問了我們家族的人,我說要在解放前像我這樣的上學念研究生也沒有錢怎么辦?他說家族可以管,有一個宗法勢力,也有集體資產。所以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些東西至今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誰去打官司,比如說你借我幾塊錢大不了不要算了,這是中國人的習慣,但是美國人不一樣,這是我的權利。所以我們研究中國法治建設的一般規律,我的看法就是一定要把現代的法治理念和這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法律文化資源有機的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中國的道路,形成一個有中國特點的法律形式。這是我講的第一個意思,供你們參考。就是說要跳出兩個極端,一個是一說法治就是英美模式,其實法治現在英國和美國也不一樣,法國和德國同在歐洲大陸也不一樣。第二一說法治就是中國特色,甚至違背法治理念精神的東西都認為是中國特色;這兩個階段都是我們要反對的,我們要努力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法治道路,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大課題。(2011-11-11 16:31)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第二、要認真研究國土資源法治建設的特殊矛盾。
國土資源的土地和礦產都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中國真正有意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我認為不是產品的市場,是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們的土地資源進入市場,研究市場配置、要素配置,我們礦產資源進行配置,隨后形成了土地管理法還有《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還有55號令,最有意義的是55號令。在土地領域,我們實行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在礦業領域,把所有權和礦業權分離,礦業權按市場配置,探礦權和采礦權。在現階段我們面臨一個大的問題,無論是土地法治的完善還是礦業法治的完善,我認為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怎么樣處理好工業化、城市化與保護耕地、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三者之間的關系。這個抽象的講都可以說,也好說。就是怎么樣把握到這個平衡點上,是我們全部的土地政策、土地法治面臨的難題。一方面回過頭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土地法治也在不斷的完善,馬局長,我看了一下,總體上無論是82年國家建設征地土地條例,還是86年土地管理法,雖然試圖規范征地行為,特別是這幾年,98年《土地管理法》,2004年的28號文都在朝這個方向走,但是總體上,基本的脈絡還是把保證國家建設用地作為我們政策的首選目的。
現在有的同志就批判,說這個不正確,我的看法要歷史的看,為什么?我們當時集中全黨的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所以沒有這些很難解釋中國這30年走過的高速增長的路,我到印度去訪問,印度也想學中國搞經濟開發區,但是搞不下來,為什么?征地征不了。我們一些人說現在應該怎么樣怎么樣,當然有缺點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批評,在當時這個背景下,中國第一位的任務是盡快的實現工業化,這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要盡最大的努力減少耕地過多過快的流失,減少農民權益的損害,這是當時立法政策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比重在不斷調整,這幾年基本上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上。但是在我們現階段,黨的十七大還是強調我們處在一個十分有利的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仍然是第一。在這個過程當中,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不可逆轉,只會加快不會推遲,也有的專家說慢了就不行,慢了中國就亂了,我們速度不能低,這也是觀點。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今后的土地政策、土地立法的重點,就是要更多的轉向減少耕地過多過快的流失,維護農民的土地合法權益,這是我們今后的一個工作重點。總體上講,當前衡量土地法治是不是成功最關鍵是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不是處理的得當。
我到歐洲去看,他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當中立法重點也是農地管制,上個世紀70年代農業過關之后才轉向生態保護,像荷蘭原來是圍海造田,現在是退田還海,都是經歷了這個過程。所以我們要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我們中國處在哪個發展階段上。這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說不能對立起來,是要統一,可是總有一個,最好從保護耕地來講,不發展耕地就不用保護了,那就是民事糾紛了,民事糾紛民法就可以解決了。
在這個背景下,怎么樣既要保證工業化、城鎮化的又好又快發展,又要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又要保護耕地,是我們土地法治建設面臨的大問題,也是一個難題。現在社會在土地問題上恐怕門檻很低,誰都可以說兩句,但是形成共識比較難,我前兩天講了一次征地,我看網上報了,我又看看網評,基本30歲以下都在罵,不是罵我的文章,都是罵政府,30—50歲基本上都在談建議怎么完善。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需要理性的研究這些問題,然后切實可行的找到一個答案,比如從礦業法治來看也面臨大的問題,我們現在礦產資源的稀缺性、緊缺性越來越嚴重。這樣礦產品就成為緊缺資源。在這個過程當中,礦業權的配置、礦業開發的監管,還有礦業權相關利益的平衡,也是一個難題。比如說我們國家憲法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那國家所有究竟是中央所有還是地方所有?這就涉及到礦業權審批問題,是縣里批、省里批還是國家批,是國土資源部直接批還是經過省逐級批,還有利益分配和礦產地的關系也是難題。我這次到南美去考察,到巴西、到智利,也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這些國家拿到礦業權很容易,探礦權、采礦權這個都可以拿到,但是拿到礦業權證之后一開采沒有十年的工夫開采不了,他有一個開工證是最關鍵的,我說拿開工證要什么條件?第一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礦產地所有的居民、社區要簽協議,一家一家的走,要搬下來,然后就業等等,我們一個公司在千辛萬苦在總統下臺之前談定了,把警察局、學校按照新農村的模式把農民從山上搬下來,新的市長來了說不行。相對來說,人家批評我們審批周期慢什么的,我們應該說對比起來管的是松的,對相關利益的照顧是不夠的,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開礦,我在新疆工作時有一個金礦,最大的一個金礦,我說除了山河破碎、環境污染,地方政府連一分錢也沒有拿到,稅也沒有收。我說沒有稅就罰款吧,搞點收入來再說吧,就是這么一個狀況。所以礦業開發中各級政府特別是礦產地的利益怎么平衡,都是難題。
所以我們的主題是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治問題,實際講的是一個問題,是一個利益怎么分配的問題,法律上利益怎么合理分配的問題,這一刀怎么切至關重要,我覺得一定要把握這些特殊性。(2011-11-11 16:31)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看看法國模式是半總統制,國民議會的權力和美國相比差不多,但是比英國還是差遠了。最有意義的就是二戰之后的一批國家,因為是在刺刀下實現的改革,像日本,就是美國制定了一部憲法塞給日本,靠刺刀完成。研究日本的體制,日本是把兩種非常矛盾的體制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總體上采用英國模式,天皇和英王一樣,但是也實現議會至上的原則,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憲法確定了日本最高法院對日本國會通過的法律有違憲審查權。從具體法律制度上看,西方也有兩個法律體系,大家都知道普通法系是英美法系,是習慣法、自然法產生的,最大特點不是以成文法為主體,給了法官很多自由裁量權,像大陸法系是以成文法的羅馬法基礎形成,是歐洲為主體,這兩個都屬于西方法治,所以英美國家的律師就很有地位,不是查法條,是查案例,然后找出一條。那么大陸法系的國家律師的地位就沒有英美法系律師地位高,相反是立法者地位高。同樣在大陸法系也有不同,比如說行政法院的設置,在法國這樣的國家里行政法院不是司法性的,和我們現在講的行政訴訟這套東西不同,法國行政法院是屬于法國政府。再說我們的土地裁判所,實際也不一樣,在英美法系有一個半獨立于司法系統的土地行政裁判所,那么在德國就是普通法院關系。
這里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就是同樣在一個法治理念下,同樣的價值準則、同樣的原則,但是實現的形式依據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形式,這里有歷史傳統、法學家的貢獻,還有各派政治力量的斗爭妥協,這樣才形成了色彩繽紛的現代法治景象。(2011-11-11 16:30)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回過頭看中國,中國應該是封建法律制度比較完備的國家,我們法治建設的最高峰是唐朝,應該說構建當時歷史上最完備的一套法律體系,但是它不具有近代法治的意義,近代法治的意義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打進中國,我們很多仁人志士在開始借鑒外國,從辛亥革命開始,然后在清末時期就開始,叫清末立憲,后來慈禧派了幾個親王到歐洲考察才引進中國。中國一個是當時的革命運動,一個是一個叫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家直接參與,中國近代法治是在清末之后逐步開始,一直在探索,找尋中國法治的一些道路,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當時的中國歷史傳統和中國的地緣條件,最早是從日本那里學過來的,我們現在法律很多是從日語翻譯過來,日本又是從德國過來的。盡管現在一些法學家叫中華法系,但是總體上我們還是保留著大陸法系的一些特點。后來國民黨時期搞了《六法全書》,應該說是比較完備的一套書。我們因為當時和國民黨的斗爭是一個革命不是改良,所以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步是推倒爐灶一切重來,我們開始了革命法治的建設。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才開始了現代法治建設的進程,提出了十六字方針。在這個過程當中一直到十五大確立了中國要建設法治國家,開始承認了中國要建立法治。最后我們到去年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11-11-11 16:30)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這個會英輝同志讓我講,寫了一個稿子,我想做個發言還可以。想講幾個問題,不算領導講話,算半個學者發言,講那么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要認真研究中國法治建設的一般規律。
去年吳邦國委員長代表中央向全世界宣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應該說這是中國一個翻天覆地的大事件,一個大成就。那么在這么一個過程當中,我們用3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法治建設幾百年的路程,其中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但是也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既然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還不是初步形成,那我們下一步法治建設還有沒有必要大張旗鼓的進行,那么法治建設的任務究竟怎么進行?我理解,我們的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是解決了中國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是下一步完善法治,特別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還有一個漫長的路要走。無論在立法的理念還是在執法、在法律的治理方式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么一個背景下,我們就應該研究一下法治建設的一般規律,我們講法治都是近代意義的法治,都是在資產階級大革命過程當中逐步形成的,從西方國家和資本主義的形成的歷程來看,我覺得大體上至少有那么兩個特點:
一是在大的革命或者妥協當中,逐步確定了一套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法治理念、法治傳統。看看近代法治應該說最早是在英國開始的,從1215的英國大憲章就陸陸續續開始了,后來到光榮革命、權益法案,一直到后來的幾個法律規定,加上一些法學家的總結,就形成了現代法治的一些原則,最著名的學者叫戴西(音譯),確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法國在資產階級大革命過程當中,也逐步的形成了一些普世價值的觀念,在法國大革命之后,人權宣言當中應該說集中、完整、全面體現了資產階級法治理念,隨后在美國在其他國家作為一個普世價值推行。這就經歷了西方國家從封建專治主義到現在法治的轉變,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啟蒙運動還有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最后才確定了一系列。理念首先確定,但是在推行法治理念的過程當中,我覺得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實際上我們和西方各國的法治與具體制度是差異性很大,幾乎找不到兩國家完全一模一樣的制度、完全一模一樣的法治與機制。譬如說,洛克提出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所以未來政治體制對權力應該有一個制約機制,但是你看看西方國家建立制約機制,各國都不同。美國是典型的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地位是平等的,立法機構又有兩院、參院、眾院也是相互制約,這是典型的三權分立。同時聯邦和各個州也有制衡關系,中心出發點是保護人權、維護權益。
那么英國的體制是議會制,議會至上,跟我們人民代表大會差不多。像美國1803年麥迪遜的案例當中,確定了美國最高法院有違憲審查權,這個不是當時憲法設計的,是在憲法實踐當中形成的判斷。那么在英國,所謂司法獨立,只是獨立在政府,但是不能獨立于議會,所以議會至上是英國的原則。(2011-11-11 16:25)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剛才英輝同志做了一個致辭,我向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老領導表示歡迎和感謝!
這次會議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會議,因為我們國家無論是土地法治還是礦業法治,都在或者正在經歷著一個大的變革時期,召開這次有高質量的學術討論會,對于我們豐富《土地管理法》、修改《礦產資源法》問題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有益的參考,我看了一下會議名單,剛才又翻了一下論文集。一是來的人都是多年從事土地管理、地礦行政管理的老領導,都是有經驗的專家型學者、領導,同時還有一批長期關注國土資源法治建設的一些專家、學者。這么多老專家、領導集在一起都是為了一個共同心愿,就是把中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土資源的政策、國土資源的法律進一步完善,來適應中國改革發展的需要。再次代表國土資源部真誠地向各位專家、各位領導,表示感謝和歡迎!(2011-11-11 16:18)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2012年,是法律中心的“法治國土年”,我們將秉承“和諧、創新、務實、自律”的方針,在持續創新中進一步高揚法治國土的旗幟,唱響國土資源法治工作這一主題歌,進一步提升法治國土支撐能力,為將中心建設成國土資源系統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智庫”目標繼續努力奮斗。我相信,有部領導的關懷和指導、有各司局和事業單位的指導和支持,有各位專家學者的咨詢和服務支撐,我們一定不負部黨組的殷切期望,圓滿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謝謝大家!
下面,我們會議的日程就是請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做重要講話。(2011-11-11 15:01)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客觀地講,法律中心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大家的關心、支持和幫助。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仍然是這樣。為了更好地發揮研討會交流、學習和培訓作用,今天我們中心在家的同志都趕來參加,希望大家能同樣投入,積極互動,增強學習研討的效果。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消化會議精神,盡快梳理、加工、提煉和轉化會議成果,十分珍惜和利用好國土資源法制與市場建設學術研討這個平臺,不斷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為中心改革創新發展注入更加強大的動力。(2011-11-11 15:00)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法律中心按照部黨組的要求,不斷加強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業務建設,堅持以國土資源政策法律研究為主線,深化“基礎研究、法律服務、監管支撐和決策輔助”四個平臺的建設,全面部署開展了“產權年”系列活動,以建設國土資源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資源政策法律實驗基地為抓手,緊緊圍繞土地征收制度、土地產權制度、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土地和礦業權市場機制等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攻關,初步研發形成了“中國土地市場指數”、《國土資源法律評價報告》、《土地管理形勢分析報告》等一批科學性、創新性、實效性較強的思想、理論、工作和制度成果,較好地發揮了國土資源政策法律“決策思想庫”的支撐作用。(2011-11-11 14:59)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本屆研討會從籌備策劃、論文征集,到今天的成功召開,一直得到了部領導、有關司局及事業單位領導的大力關懷、指導和支持,得到了來自法律、經濟、土地管理、礦產資源管理等各界專家學者的熱情關心和幫助。今天,甘藏春副總督察在百忙之中親自出席會議,一會兒還要作重要講話,使我們倍受鼓舞。這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建設法治國土,維護合法權益”。接下來我們將利用一天多的時間,圍繞征地制度改革、產權制度建設、土地市場調控及礦產法治建設四個專題展開深度研討和交流。希望凝聚更多智慧,促進國土資源政策法律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走向深入,進一步加快推進法治國土建設,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土地合法權益,為國土資源監管和決策提供更好的支撐和服務。(2011-11-11 14:58)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去年春天,我們舉辦了“法律中心學術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國土資源法制與市場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和同志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匯集了大量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新鮮經驗,會后經過梳理提煉,不少已經轉化和正在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破解國土資源“兩難”問題中,發揮了不可多得的作用。今天新老朋友再次聚首,熱切期望大家一如既往,繼續賜教,用我們研討交流時的思想火花碰撞和理論熱流涌動來溫暖正在到來的冬天。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極為復雜,國內外各種不穩定因素疊加,國土資源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今年7月份以來,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分別就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做了三次重要講話。我理解,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實際上是對國土資源改革與發展做出的新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深刻學習領會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對于加快法制國土建設、深化國土資源管理改革與發展意義十分重大。這屆兩委會和研討會的召開應當說恰逢其時,必將把學習貫徹中央領導同志重要講話,推進國土資源管理改革與發展提到一個新的高度。(2011-11-11 14:54)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我們現在開始開會。尊敬的甘藏春副總督察,與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黨委和全體同志向出席今天“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學術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暨第二屆國土資源法制與市場學術研討會”的領導、來賓和朋友,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衷心地感謝!特別是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法律中心的親切關懷、無比厚愛和無私幫助。
下面,請允許我介紹一下到會的各位領導和嘉賓:首先,出席今天開幕式并將做重要講話的國土資源部領導是: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出席會議的法律中心學術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領導有:法律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心特邀專家程燁。法律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張錦高。法律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助理、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王衛國。法律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楊重光。法律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部法規司副巡視員趙久田。(2011-11-11 14:43)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出席今天會議的部有關司局、事業單位領導和老領導、知名專家有:部地籍司巡視員兼副司長冷宏志,部法規司副司長姚義川,部科技司副巡視員陳勇,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長馬克偉,部經研院副院長付英,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隕文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劉守英,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謝俊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成金華,部油氣中心主任趙先良。
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還有:國土資源部高咨中心、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中國人大、中國地大、中國政法大學、南京大學、北師大、中國農大、華中農大等有關部委、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國土資源系統的專家學者和業界同仁。我們一并表示歡迎。(2011-11-11 14:41)
時 間: 2011-11-11 14:30
地 點: 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內 容: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于11月l1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國土資源法制與市場學術研討會”。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對開幕式進行全程圖文直播。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