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李俊喜]感謝彭司長的介紹,關于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的有關情況,就向各位記者朋友通報到這里,下面請記者朋友們,就你們所關心的問題提問。(2012-11-01 10:29)
[現場]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車長波就記者提問相關問題進行回答。(2012-11-01 10:29)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李俊喜]如果各位記者在現場沒有什么問題提問,我們新聞發布會今天需要發布的內容就這些,如果記者朋友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相關情況,可以與我們工作人員聯系,我們將盡可能的把有關情況向各位做一個介紹,謝謝大家,今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2012-11-01 10:27)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通過油氣資源潛力評價,助推了油氣勘探開發工作。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形勢最好的十年。全國油氣資源勘探投入由2002年的22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714億元,增長2.2倍。累計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12.2億噸,占1949年以來累計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相繼探明華慶、塔河、蓬萊19-3等15個地質儲量大于1億噸的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8億噸,占1949年以來累計產量的三分之一。年產量由2002年的1.6億噸增加到2011年的2.03億噸,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累計新增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8萬億立方米,占1949年以來累計探明儲量的五分之三。相繼探明蘇里格、普光、徐深等14個地質儲量大于1000億立方米的氣田,初步形成了蘇里格、塔北等萬億立方米世界級規模大氣區。累計生產天然氣6095億立方米,占1949年以來累計產量的二分之一。年產量由2002年的229億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013億立方米,由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6位。
上述成果的取得,是基于我們對東北地區多年油氣勘探開發工作的系統總結。1949年到2011年,東北地區累計獲得石油探明地質儲量102.2億噸,可采儲量35.5億噸,石油產量26.5億噸,分別占全國的31.2%、40.2%和47.2%。特別是2004年以來,東北地區石油勘探獲得多個重要發現,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4.4億噸,占同期全國新增儲量的15.3%,相繼探明地質儲量大于2000萬噸的大中型油田5個。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27億立方米,占同期全國新增儲量的7.9%;發現了徐家圍子、長嶺2個千億立方米氣區。
為了保證成果的客觀、科學,我們組織多方力量進行了系統評價。參加評價的有中國石油的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中國石化的東北分公司,吉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等單位。在評價對象上,選擇了松遼盆地及外圍中小盆地、渤海灣盆地遼河坳陷作為評價區。除了評價石油、天然氣和油頁巖外,還探索評價了松遼盆地北部古龍凹陷的頁巖油。在評價思路上,我們確定油氣評價資源序列為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評價方法主要采用統計法、類比法,適當應用成因法;評價參數依據評價方法和資源類型制定,所用參數具有相對統一性、合理性。(2012-11-01 10:24)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正是這樣的工作基礎,使我們對東北地區油氣資源潛力取得了新認識,并對今后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預計2030年之前,東北地區可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8億噸,年均1.5億噸;累計產油10.6億噸,年均5300萬噸。其中,大慶油田年產量4000萬噸將持續到2020年,2030年保持在3200~3500萬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0.8萬億立方米,年均400億立方米;產量持續快速增長,由目前的60億立方米增長到2030年的260億立方米。總體看,2030年前東北地區油氣當量呈上升態勢,有望從2011年的6000萬噸油當量增加到2030年的7300萬噸,如果頁巖油的開發技術和油頁巖煉油技術獲得重大突破,東北地區石油產量還將在5000萬噸水平穩產更長時間。
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使我們對全國油氣勘探開發前景形成新的認識。到2030年,全國常規石油年產量仍保持在2億噸以上水平,非常規石油年產量3000~5000萬噸,常規天然氣年產量可接近3000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年產量1500億立方米,總的石油產量有望超過2.5億噸,天然氣產量達到4500億立方米,油氣產量超過6億噸油當量,大大增強國內油氣的保障能力。
通過潛力評價,我們認為,東北地區松遼盆地北部中淺層葡萄花油層和南部高臺子油層可望通過精細勘探發現規模儲量;外圍中小盆地實現更多的勘探發現;遼河坳陷的潛山和灘海地區可尋找后備接替區。天然氣勘探以松遼盆地北部的徐家圍子與雙城斷陷和南部的長嶺、德惠和英臺斷陷等為重點,以深部斷陷火山巖、砂礫巖層系為目的層。油頁巖應以尋找可供開發利用的大型優質礦床為目標,頁巖油氣以尋找富集區為目標,加強勘探開發技術攻關,實現資源向儲量和產量的轉化。相信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將會開啟新的局面。
我先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2012-11-01 10:23)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發布:國土資源部2011年組織完成的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之一,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
2007年,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組織完成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工作,對科學制定能源資源戰略規劃和政策、緩解油氣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務院領導給予充分肯定,明確要求繼續做好油氣資源評價工作。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重要指示精神,及時掌握全國油氣資源潛力變化情況,國土資源部決定,每年選擇若干地區開展油氣資源動態評價。2010年完成的鄂爾多斯等6個盆地的評價成果已向社會公布,促進了社會公眾對我國油氣資源潛力的客觀認識,推動了油氣資源勘探開發。2011年,又部署開展了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工作,前不久,我們將評價成果上報國務院,國務院領導又作出重要批示,給予高度評價。
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緊緊圍繞油氣資源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地位和影響,系統總結了以大慶為代表的東北四個油田公司的勘探成果和經驗,客觀回答了石油發展戰略中“穩定東部”和“深化東部”的資源基礎,是一次將區域經濟發展與油氣資源評價緊密結合的探索。
評價結果表明,東北地區油氣地質資源量比2007年評價結果有大幅增長。(2012-11-01 10:16)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一是石油地質資源量增長34%,頁巖油潛力巨大。截至2011年底,東北地區石油地質資源量225億噸,可采資源量72億噸,比2007年的評價分別增加57億噸和13億噸。其中大慶油田石油地質資源量125億噸,可采資源量51億噸,分別增加23億噸和9億噸。同時,首次評價了大慶油田古龍凹陷頁巖油地質資源量11億噸,初步估算松遼盆地頁巖油地質資源量近百億噸。
二是天然氣地質資源量增長127%,頁巖氣地質資源量達5.9萬億立方米。東北地區天然氣地質資源量4.5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2.5萬億立方米,比2007年的評價結果分別增加2.5萬億立方米和1.4萬億立方米。其中大慶、吉林油田天然氣地質資源量分別是1.3萬億立方米和2.6萬億立方米。初步估算,東北地區頁巖氣地質資源量達5.9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1.7萬億立方米。
三是油頁巖地質資源量增長74%,油頁巖和頁巖油是兩個東西,成為東北地區重要后備能源。油頁巖地質資源量5943億噸,可回收原油87億噸,占全國可回收原油的53%,比2007年的評價分別增加2524億噸和45億噸。
東北地區油氣地質資源量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油氣理論創新和勘查開發技術進步。一是巖性油藏理論發展和技術進步,拓展了石油勘查領域,進一步落實了紅崗一大安、讓字井、扶新一長春嶺等8個億噸級油田遠景區;二是深層火山巖天然氣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相繼查明了徐家圍子和長嶺2個千億立方米氣田,發現了王府、德惠和英臺3個千億立方米氣田遠景區;三是近五年東北地區油頁巖新鉆探井600多口,大大提高了勘查程度。
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促使我們對全國油氣資源潛力形成新的認識。截至2011年底,全國石油地質資源量939億噸,較2007年評價的765億噸增加了22.7%;石油可采資源量245.8億噸,較2007年評價的212億噸增加了15.9%。全國天然氣地質資源量54.6萬億立方米,較2007年評價的35萬億立方米增加了55.8%;天然氣可采資源量33.8萬億立方米,較2007年評價的22萬億立方米增加了53.2%。(2012-11-01 10:15)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李俊喜]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
首先,非常歡迎各位朋友參加《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的新聞發布會。大家都知道,石油天然氣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世界各國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快速攀升,2011年已達56%。開展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提高國內資源供給能力,對保障我國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0年國土資源部組成完成的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2010)的成果已向社會公布,促進了社會公眾對我國油氣潛力的客觀認識,推動了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2011年,國土資源部又部署開展了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工作,這是將區域經濟發展與油氣資源評價緊密結合的又一次探索。為了使社會更加全面了解評價的基本情況和取得的成果,今天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有關情況向大家做一個通報。應邀出席的有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車長波,油氣資源評價首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此外,還邀請課題組有關人員也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下面請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司長通報《東北地區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的有關情況。(2012-11-01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