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部新聞發言人袁宏]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2025-01-14 15:50)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司長黃學雄]節約資源是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礦產資源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水平。自然資源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充分發揮“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的作用。按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有關要求,在系統總結近年來“三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實踐經驗基礎上,2022年發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指標及其計算方法》國家標準,首次明確了“三率”定義、統一計算方法。2024年,發布實施了125個礦種的“三率”行業標準,分別設置了“領跑者指標”,“一般指標”,劃定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最低指標”要求,用高標準推動技術創新,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如鐵礦、銅礦:地下礦山開采回采率最低指標分別從81%提高到84%,從75%提高到80%。
二是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在充分試點基礎上,2024年印發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辦法(試行)》(自然資發〔2024〕29號),主要是對礦產資源開發“三率”指標、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和低品位、難選冶資源利用等進行綜合調查,評估礦山企業和區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及時摸清資源利用家底,采用差別化政策,提升企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助力找礦增上產。這是推進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一項重點工作。
三是大力開展礦產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創建。我部于2022年8月啟動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工作,優選了57個礦產類示范縣。從中期評估情況看,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分別提高了0.81、1.59和3.48個百分點;產業集中度、稅收貢獻率分別提高了2.77和3.97個百分點。各示范縣市在出臺激勵約束政策、探索數字賦能助力企業技術升級、促進形成精深加工一體化產業鏈和創新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新模式等涌現出一批創新實踐成果。如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等在制度、政策、技術、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創新成果,為實現礦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下一步,一是強化“三率”標準實施的監管。將“三率”標準利用情況納入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管理,發揮信用管理和社會監督作用,營造依法誠信合理利用資源的良好環境。二是持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新一輪先進適用技術遴選,發布先進適用技術目錄(2025年版),推進產學研對接合作,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三是全面實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推動落實激勵約束政策。四是深化礦產資源集約節約示范縣創建,提升全域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水平。(2025-01-14 15:4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新一輪找礦突破行動中,在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還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取得哪些重要成果?下一步就該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何考慮?(2025-01-14 15:46)
[自然資源部礦業權管理司副司長楊永剛]非常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確實如這位記者所說,地勘單位、礦山企業是增儲上產的主力,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是找礦行動成敗的關鍵,我們下一步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一是加快起草《礦產資源法實施條例》,加快出臺相關條款配套政策規定,為礦業市場松綁減負,讓更多的地勘單位和礦業企業參與進來。二是加強技術培訓和專家指導。開展礦產勘查新技術、新方法和標準規范宣傳培訓,派出院士專家組成專家指導組,赴找礦一線,幫助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解決找礦技術難題。三是落實《關于鼓勵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提供勘查區塊建議 促進戰略性礦產勘查的通知》等已出臺政策,鼓勵利用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國情調查等成果和地質資料,提供區塊來源。四是加強“央、地、企”協調聯動,在編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五五”實施方案》過程中,充分聽取地勘單位和礦業企業意見建議和訴求,將他們急需的調查工作納入財政出資的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安排,將他們的工作部署納入整體工作部署,進一步完善全國找礦“一盤棋”布局。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找礦突破。(2025-01-14 15:45)
[中國日報記者]地勘單位、礦山企業是增儲上產的主力,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如何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揮他們的作用?(2025-01-14 15:44)
[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副司長何凱濤]感謝你關注科技創新工作。科技創新是推動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自然資源新質生產力、引領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戰略先導和根本支撐。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要講話精神,自然資源科技創新工作要錨定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部署,以實現自然資源科技自立自強為總目標,聚焦支撐和促進行業發展,進一步提升業務支撐保障能力、關鍵技術攻關能力、重大戰略引領能力三個方面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以四個融合提升業務支撐保障能力方面。一是深化自然資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制定《加快實現自然資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落實“管行業一定要管行業科技進步”要求,進一步統籌調動優勢科技力量,一體化推進“政產學研用”科技創新生態圈建設。二是加快構建礦產資源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體系,強化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提高礦產資源勘查、利用的科技供給。探索建立地質礦產領域科技領軍企業清單,推動項目、人才、平臺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職務科技成果賦權,以及重大科技創新組織等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潛能。深入實施部省合作項目,加強人才聯動、政策聯動、資金聯動、管理聯動,切實推動礦產資源精細勘查、綠色開發、高效選冶、高質利用等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更好服務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二)以舉國體制提升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能力。一是高位謀劃“十五五”科技創新規劃,圍繞國家資源安全和產業鏈安全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需求靶向發力,順應新形勢下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貫穿“探測、開采、選冶、監測、保護、治理”全鏈條,部署“高精尖缺”攻關任務,推動原創理論、關鍵核心技術、高端儀器裝備等成果產出。二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大資源”“大行業”,奔著最急需、最緊迫的問題,部署實施“深地”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技項目。建立部際協調工作機制,形成部門協同、央地協作、院企融通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格局。三是強化科技人才培養,實施礦產資源專項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深化科教融合,推進校所合作,打造戰略型、引領型高水平人才隊伍,使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三)以國際合作提升科技創新引領能力。一是以全球視野推進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積極參與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GEO地球觀測組織,借助已有國際合作項目和平臺的經驗與優勢,在地質礦產等自然資源優勢領域謀劃培育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合作項目。二是協同推進“深時數字地球”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實施,發揮地礦領域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作用,積極研制中國主導的地礦領域國際標準,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技術、服務、產品、方案“走出去”,為國際社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2025-01-14 15:42)
[央視新聞頻道記者]礦產資源科技創新如何更好地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2025-01-14 15:37)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主任邱海峻]強化基礎地質工作,進一步發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先行性、引領性作用,以大型資源基地建設為主線,深化央地企協調聯動新機制,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工作部署,圍繞重點成礦區帶和重要含油氣盆地,一是開展區域地質調查,科學謀劃和組織實施國家地質填圖計劃,在重點成礦區帶內更新形成全國數字地質圖,解決制約找礦的基礎地質問題,發現一系列礦化點和異常。二是聚焦緊缺戰略性礦產,開展礦產地質調查、區塊優選調查評價和找礦預測等工作,圈定一批找礦靶區和油氣有利區,提交一批勘查區塊建議,進一步有效銜接基礎地質調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促進新增和鞏固一批大型資源基地。三是開展緊缺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聚焦鉻鐵礦、錳礦等“十四五”完成難度較大礦種,加大“找、評、攻”力度,按照“一礦一策”分類施策,支撐目標任務完成。(2025-01-14 15:36)
[人民日報記者]基礎地質工作對于找礦突破具有重要的先行性和引領性作用,在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如何發揮基礎地質作用,怎樣加強基礎地質工作?(2025-01-14 15:35)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部新聞發言人袁宏]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各位媒體朋友們提問。(2025-01-14 15:33)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五、統籌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礦業綠色低碳轉型加速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自然資源部始終堅持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統籌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一是制定發布綠色勘查行業標準。會同國家林草局印發《關于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全面實施綠色勘查的通知》,全面推行綠色勘查。二是加快構建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找礦突破的現代化裝備體系。印發《關于加強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裝備建設的指導意見》,針對荒漠戈壁區和森林覆蓋區典型場景,研發模塊化鉆機、以鉆代槽、一基多孔、泥漿不落地等新技術、新裝備,召開綠色勘查找礦裝備示范現場會,加強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應用。綠色勘查工作逐漸形成從“試點探索”到“全面推進”、從“行政推動”到“標準引領”、從“倡導引導為主”到“激勵約束并舉”的局面。三是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會同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利用土地、金融、財稅等政策,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全國已建成超4700家國家級和省級綠色礦山,并對綠色礦山實施動態管理,持續鞏固和提升建設水平,將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礦山及時移出,促進礦業綠色低碳轉型加速發展。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繼續深入學習、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資源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深入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多措并舉,持續發力,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二是做好“十四五”總結評估,科學謀劃“十五五”工作部署。三是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培育礦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四是提高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推進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通過以上工作,進一步推動礦產資源增儲上產,為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025-01-14 15:28)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四、加強科技創新和裝備建設,助力新一輪找礦突破
“十四五”深地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實施,“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實施,“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研發專項完成任務部署,能源資源有關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地質礦產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得到顯著優化,對資源安全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力不斷強化。
一是理論創新方面有突破。創立了碰撞型斑巖銅礦成礦理論、中國東部板內燕山期大規模成礦動力學模型、膠東金礦熱熔伸展成礦理論和階梯式成礦模式、三門峽盆地油氣成藏新認識、鋰礦“多旋回深循環內外生一體化”成礦理論、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內生外成”理論和多期多階段角礫巖型稀土成礦模式,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礦區帶找礦模型,為指導地質找礦實踐,推動資源基地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地質找礦方向多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重組,336位優秀人才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近千位青年科技人才進入后備名單,科技創新力量不斷壯大。二是在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方面,增強自主創新和迭代集成創新。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部;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航磁矢量等全系列技術裝備和地球物理軟件系統,創建了第三代綜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體系;形成了多尺度地球化學填圖技術體系。三是新理論、新技術、新裝備有效提高了礦產勘查的深度、精度和效率。自主研制的巖心鉆機基本滿足4000—5000米地質鉆探需求,初步構建了“星—空—地—海—井”技術體系,助力一批大型礦床的發現及資源基地的增儲上產,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2025-01-14 15:26)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三、綜合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大量“非礦”資源轉化為可利用資源
我國礦產資源具有共伴生礦多、貧礦多、綜合利用潛力大的特點,為落實全面節約資源國家戰略,大力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和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綜合利用率實現大幅提升,綜合利用水平已達國際領先,鎢、錫、釩、鈦、鎵、鍺等近半數金屬礦產來源于綜合利用,有力保障了國內礦產資源供應。近期,我們又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大選礦技術攻關力度,攻克了一系列共伴生、低品位、難選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并工程化應用。例如,首次突破低品位鈮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核心技術,盤活竹山—竹溪地區鈮資源92.9萬噸,創新超微細粒鈦鐵礦高效回收技術,盤活攀西地區鈦資源8700萬噸。二是根據礦產資源采選冶新技術,組織開展共伴生、低品位資源評價,點石成金,變廢為寶,將一大批“呆礦”變“活礦”、小礦變大礦、一礦變多礦,大幅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如鎳礦增加超300萬噸,鈷礦超150萬噸,錸礦超2800噸,鉀鹽超1.6億噸,有效應對外采率居高不下的風險。三是推廣應用300多項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應用企業的平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均提升9個百分點,綜合利用率提升15個百分點,礦業產值增加超過3700億元。四是發布了125種礦產的開發利用“三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標準,劃定資源利用底線,引領和激勵礦山企業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2025-01-14 15:24)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二、找礦行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緊緊圍繞增強國內能源資源生產保障能力,聚焦能源礦產、大宗礦產、戰略新興礦產,圍繞重點成礦區帶和大型油氣盆地,加強工作部署,西部地區新增一大批能源資源基地,中東部地區老基地資源基礎進一步夯實,實現了一系列找礦重大突破,保障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能力顯著提升。
(一)我國能源礦產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能源穩定供應和結構調整事關國計民生和生態文明建設。常規油氣和鈾礦勘查不斷取得新發現,深層煤層氣、超深水天然氣等非常規油氣實現重大突破,油氣儲采比穩步上升,鈾礦資源量大幅增加,清潔能源自給能力顯著提升。
深層煤層氣勘探開發進入快車道,在鄂爾多斯盆地探明3個千億方級深層煤層氣大氣田,探明地質儲量突破5000億立方米,接近該地區以往煤層氣探明總量的70%。發現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大型氣田,瓊東南海域陵水36-1氣田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1000億立方米,標志我國在超深水超淺層氣領域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分別達到57億噸、3.9萬億立方米、1.3萬億立方米、7000億立方米,新發現富滿、慶城等10個億噸級油田,安岳、蓬萊等19個千億方級氣田。三門峽盆地實現油氣調查新突破,獲得日產17.13噸高產工業油流,對全國中小盆地油氣勘探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鈾礦資源量大幅增加,夯實了伊犁、鄂爾多斯等5個大型鈾礦基地的資源基礎,探獲10個大型鈾礦床。通過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商業性礦產勘查銜接,實施油鈾兼探,在甘肅涇川發現特大型鈾礦,有望形成新的鈾礦大型資源基地。
(二)大宗礦產找礦增儲為制造強國奠定資源基礎。
我國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同時也是第一大礦產資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大宗礦產是制造業的糧食,我國銅、鋁、鐵等大宗礦產找礦取得重大突破,資源儲量大幅增長。
銅礦:創新大陸碰撞型斑巖銅礦成礦理論,引領西藏銅礦取得系列找礦重大突破,僅西藏地區預測資源超億噸,有望成為世界級銅資源基地。西藏巨龍新增資源量1978萬噸,多龍新增資源量784萬噸。黑龍江銅山銅礦深部新增資源量365萬噸,礦山后備資源接續能力進一步增強。
鋁土礦:貴州汪家寨礦區新探獲全隱伏大型鋁土礦資源量5300萬噸,山西孝義新發現我國最大單體鋁土礦,預計新增資源量1.08億噸。同時,通過加大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共伴生鎵資源量大幅增加,新增鎵資源14.45萬噸,資源優勢進一步鞏固。
鐵礦:冀東、鞍本、西天山等地區取得一批重要找礦進展,鞍本地區新增資源量17億噸。河北、山東、新疆等地新發現一批富鐵礦,山東齊河—禹城地區已成為億噸級富鐵礦勘查開發基地,我國富鐵礦找礦前景良好。
金礦:三山島、多龍、北衙等24座礦山深邊部共新增資源量1570噸。萊州西嶺金礦累計查明資源量592噸,成為我國最大單體金礦床,膠東地區世界第三大金礦集區地位進一步鞏固。近期,遼寧蓋州大東溝地區發現低品位、超大型金礦,預估資源量超1000噸。
磷礦:云南鎮雄縣羊場—芒部地區新增資源量27.6億噸,是亞洲迄今探明的最大規模隱伏單體富磷礦床,有望形成滇東北磷礦大型資源基地。
(三)戰略新興產業礦產取得重大突破。
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路徑。我國鋰、鋯鉿、氦氣、稀土等戰略新興產業礦產均取得大突破。
鋰礦:我國鋰資源類型多樣,總量巨大,鹽湖型、鋰輝石型、鋰云母型都有廣泛分布。新發現西昆侖—松潘—甘孜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預測資源潛力達3000萬噸。在內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四川雅江木絨探獲亞洲規模最大的偉晶巖型單體鋰礦,青藏地區成為全球第三大鹽湖型鋰資源基地,鋰云母型鋰礦新增資源量超千萬噸。2024年,我國自產鋰資源增幅超30%,成為平抑國際鋰礦市場價格的“穩定器”。
鋯鉿:新探獲鋯英石資源量8.5萬噸、鉿資源超千噸,同時我國內蒙古、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還有巨大找礦潛力,為電子工業、核工業、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奠定重要資源基礎。
氦氣:主要用于半導體制造、航空航天、醫療、核工業等領域,“十四五”期間,我國氦氣勘查開發實現從無到有的重大飛躍,大幅降低我國氦氣外采率。全國新增探明地質儲量40.7億立方米,蘇里格、涪陵、靖邊、安岳、東勝和瀘州等6個氣田氦氣探明地質儲量均超過2億立方米。
稀土礦:我國稀土資源在全球資源優勢進一步擴大。山東省郗山礦區新增資源量102萬噸。四川涼山州牦牛坪稀土礦預計新增496萬噸,進一步夯實我國第二大稀土礦資源基礎。云南省紅河州南部發現超大規模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有望成為我國最大中重稀土礦。
同時,鎢、鉬、銻、螢石、石墨等我國優勢礦種資源量實現較大幅度增長,資源優勢進一步鞏固。我國將和全球其他資源生產國一道,共同推動市場穩定與戰略新興產業的繁榮,滿足世界需求。(2025-01-14 15:20)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自然資源部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然資源工作論述,堅持立足國內,全力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堅持科技創新和裝備建設引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促進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礦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難利用資源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大宗緊缺礦產和戰略新興礦產國內保障程度大幅提升,優勢資源掌控能力進一步增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基礎持續鞏固,端牢能源資源飯碗,做到“手里有礦,心中不慌”,應對能源資源領域風險和挑戰的能力顯著增強。
一、加強組織實施和頂層設計,加快政策供給
加大組織實施力度。自然資源部主要負責同志掛帥,成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辦公室,會同有關部委、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協同推進,構建央—地—企協調聯動機制,形成全國找礦一盤棋,針對找礦難度較大的礦種,制定“一礦一策”方案,從地質找礦、資源再評價、科技攻關三方面一體推進,礦業企業、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積極參與,勇于擔當、為國找礦已成為行業共識。
加大政策供給。完成《礦產資源法》修訂,部省出臺《關于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的通知》《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關于鼓勵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提供勘查區塊建議 促進戰略性礦產勘查的通知》等80多個政策文件,優化審批流程,精簡審批要件,提高審批效率,營造良好政策環境,積極釋放制度紅利,鼓勵和支持礦業權人快速增儲上產。
加大探礦權出讓力度。加快構建區塊來源廣泛、評價快速、出讓有序的工作機制,積極拓展區塊來源,助力新一輪找礦突破。2024年,首次向地方下達探礦權出讓計劃,設定探礦權出讓數量底線,全年提供戰略性礦產勘查區塊超過1400個,創近十年來歷史新高,重點圍繞油氣、鋰、銅、金、鐵、煤炭、鋁土礦、鉀鹽等礦種,投放在新疆、甘肅、河南、廣西、湖北、內蒙古、江西、河北、山東、四川等省(區)。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財政部出臺支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新政策,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投入,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17.4萬平方千米、1:5萬礦產地質調查18.6萬平方千米,基礎地質工作程度進一步提高,拉動和引領社會資金積極投入,“十四五”累計投入找礦資金4000億元,其中社會資金超過90%,2023、2024年連續兩年超千億元。(2025-01-14 15:14)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部新聞發言人袁宏]各位媒體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自然資源部今年第一次的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的發布會的主題是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重要成果。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司長黃學雄,礦業權管理司副司長楊永剛,科技發展司副司長何凱濤,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主任邱海峻,他們將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首先請熊自力司長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2025-01-14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