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明也許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兩年在阿根廷的經歷。
作為一名有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2011年11月15日,他成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阿根廷西北部地區銅(金)礦資源潛力調查與評價”項目駐阿根廷辦事處臨時黨支部的支部書記。
這個被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商務參贊楊石翟稱為“中方在阿根廷成立的第一個黨支部”,實際上是一個只有5個人的小黨支部。但她卻是項目組的中流砥柱,不僅發揮了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且成為悉心愛護黨員、職工,使其擺脫長時間遠離祖國和親人思念之苦的“溫馨之家”。
這只是一個縮影。實際上,國土資源部直屬機關各級黨組織一直注重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一些單位為保證黨內生活的連續性,在黨員集體外出工作期間,專門成立了臨時黨組織,把黨旗插在了‘前沿陣地’上。”說到臨時黨組織,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部直屬機關黨委書記張少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記者調查,目前,國土資源部共有26家單位成立了臨時黨組織,其中包括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9個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16家科研單位,真正做到了“業務工作部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服務延伸到哪里”。
臨時黨組織讓黨建工作看得見、摸得著
調查發現,這些臨時黨組織總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督察局臨時黨組織,一類是科研單位臨時黨組織。但不管是督察局外出督察,還是科研單位開展野外調研、到地方開展規劃編制、找水打井等項目,都具有工作要求高、任務重、時間長、節奏快和強度大的特點。
“環境陌生、條件較差、壓力較大,這些因素經過長時間積累,很容易影響工作人員的情緒和精神面貌。”張少農說,“有了臨時黨組織,就可以充分發揮其加油站、減壓閥和緩沖器的作用。”
對此,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勘查機械研發中心林廣利有著切身體會。
近年來,該中心一直承擔地質調查野外示范項目的工作。去年9月8日~10月28日,他們在新疆哈密大南湖戈壁灘地區開展了為期52天的野外化探取樣工作,環境十分艱苦。
“都說新疆‘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戈壁灘的氣候更為惡劣,一天內溫差近30攝氏度。氣候干燥,大家常常嘴唇干裂,流鼻血;大風肆虐,沙塵飛揚,人連眼睛都睜不開;干旱缺水,生活用水沒有保障。”林廣利回憶說。
承擔該項野外示范任務的小組中,有4 名黨員,其中有兩名新參加工作的黨員。為了保障野外項目的順利實施,經該所黨委批準,這4名黨員成立了野外臨時黨支部,林廣利成為臨時黨支部書記。
在艱苦的環境中,臨時黨支部成了一面旗幟。“黨員們沖在了第一線,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在卷著沙礫的大風中,他們帶頭到戈壁深處打鉆,夜里就在簡陋的房子里睡木板床。從提鉆桿、扛鉆具,到采購、提貨、維修機械,甚至每天的生活起居保障工作,黨員們都搶著干。”
說起這些,該中心主任宋殿蘭很有感觸,“要是沒有臨時黨支部的帶動,很多人恐怕都難以堅持下去。相反,在艱苦的條件下,這個小組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鉆孔295個,累計完成進尺3115米,活兒干得很漂亮。”
“這樣的臨時黨組織,面對面、心貼心,讓黨建工作看得見、摸得著,使臨時黨組織真正成為了移動的戰斗堡壘。”張少農這樣評價說。
黨務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試驗田
說起野外工作的艱苦,張海強仍記憶猶新。
前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在厄立特里亞開展工作,很多人水土不服。加上當地氣候炎熱,地形條件差,項目組部分成員情緒低落。當時,張海強是項目組臨時黨支部的成員。他主動請求到最艱苦的區塊工作。
他在野外風餐露宿,住帳篷、吃方便面,一個人連續工作了6天,徒步行進了170余千米,直到完成該區塊的工作。等到達約定會面地點時,26歲的張海強蓬頭垢面。筋疲力盡的他,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黨支部的其他成員,均主動要求去最遠的區塊工作,戰斗在最艱苦的地區。他們堅強、開朗和豁達的精神感染著項目組其他成員,提高了整個項目組的工作效率和戰斗力。”項目組負責人對記者說。
臨時黨組織建立在臨時性業務團隊上。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承擔著急、難、重的任務,臨時黨組織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和帶動團隊成員完成業務工作,就必須在自身黨性修養方面加強鍛煉。
“這需要臨時黨組織靈活多樣地開展黨建工作。”國土資源部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平說,“相應地,臨時黨組織就成為黨務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試驗田,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2011年,我國華北、黃淮等地出現嚴重旱情。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對口支援山東省臨朐縣抗旱找水打井工作。
“時間緊、任務重,遇到復雜地層影響工作進度時,職工難免出現情緒波動。” 該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說,“臨時黨支部因地制宜,圍繞抗旱找水打井任務開展了一系列黨建工作。例如,開展“心聲上墻”活動,把每個黨員的承諾、心愿制作成展版掛在墻上,讓每名黨員都成為一面樹得起、揚得高的旗幟。”
該中心還建立了開放式的黨建模式框架。例如,在山東應急抗旱期間,抗旱突擊隊臨時黨支部與山東省臨朐縣國土資源局黨委成立了聯合黨支部,打破層級和地域的界限,實現了黨群關系聯促、民生實事聯辦。
開展活動的時間和經費問題仍是短板
說起臨時黨組織發揮的作用,國土資源部直屬機關黨委的負責同志都深有感觸。他們對記者表示,這些臨時黨組織不僅是做好外出督察和野外科研項目的重要保障,而且還會在團隊內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工作氛圍,甚至還能有效地防控廉政風險。
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還是讓他們有些擔心。這些問題中,包括臨時黨組織的覆蓋度和規范化問題。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目前,各督察局在外出督察和調研時,基本都成立了臨時黨組織。但在科研單位中,還存在未按要求成立臨時黨組織的情況。比如,地調局所屬28個科研單位中,僅有16個單位成立了臨時黨組織。
規范化也是個問題。“黨內現有規定中,對臨時黨組織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等沒有具體要求。因此,多數臨時黨組織都是由負責人憑經驗開展有關黨建工作,缺乏規范化,也無法進行考核。”
此外,臨時黨組織開展活動的時間和經費缺乏也是個大問題。
在采訪中,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野外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開展小組活動的時間無法保證,往往都是在野外工作間隙,或者是晚上完成資料整理后舉行組織活動,工作人員此時較為疲憊,加之在野外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黨小組活動開展的形式多以開會、討論為主,形式不夠豐富。
“同時,臨時黨組織的活動經費缺乏,尤其是臨時黨組織由多個單位黨員組成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建工作的開展。”這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面對這些問題,國土資源部直屬機關黨委正倡導臨時黨組織工作創新。“例如,我們倡導用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靈活多樣地開展黨建工作,克服時間緊、場地缺等困難。此外,我們也正在研究臨時黨組織工作指導意見,努力解決經費困難等問題。”國土資源部直屬機關黨委組織群工處的有關負責同志說。
掃描二維碼分享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