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 徐紹史
每年的4月22日,我們都會探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地球和諧相處這一永恒的命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母親為我們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一切物質需求。但是,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卻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是礦產資源,伴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被大量消耗,以至于我們今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著許許多多重要能源與礦產資源供應瓶頸。
正因為如此,今年的地球日,國土資源部圍繞 “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的主題,將“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作為第43個世界地球日的專題,其目的,就是呼吁全社會都來增強資源意識,積極支持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保障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的前提,是科學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快速推進的今天,礦產資源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資源需求剛性上升,但同時資源供給剛性制約,許多礦產資源顯得不夠用了。據對45種主要礦產可采儲量保證程度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有25種礦產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未來10~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與礦產資源供給剛性制約的矛盾相互交織并存。
資源的緊缺,很大部分的原因來自“開源”的不足。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我國礦產資源消費快于生產、生產快于勘查。過去15年間,我國礦產資源消費保持兩位數增長,大宗礦產進口量大幅增加,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其中,石油、鐵礦石、精煉鋁、精煉銅、鉀鹽的對外依存度都超過了50%。而隨著全球礦產資源競爭的日益加劇,利用境外礦產資源的風險和成本正在日漸加大。作為礦產資源生產與消費大國,我們的資源供應完全依靠國際市場,既不現實也不可能,而且會嚴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現實告訴我們,摸清我們自己礦產資源的家底,立足國內實現找礦突破,是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地質找礦工作,再三強調要立足國內增強資源保障能力。2011年10月,國務院第17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更為我國新時期的地質找礦工作描繪了宏偉藍圖。
21世紀的今天,在中國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不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而且在找礦機制和找礦方法上也是一次重大的探索創新。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堅持“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基金銜接,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新機制,打造以市場為導向的多元化投資平臺,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開發,用8~10年的時間,在重要能源資源整裝勘查區、老礦山深部和外圍及成礦遠景區實現找礦發現,形成一批能源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能源資源儲備體系,同時,密切結合我國區域產業規劃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資源產業戰略西移,向海域與境外拓展。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是黨中央國務院為保障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是提高我國資源保障能力,加快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重大舉措;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礦產資源是有限的,是寶貴的。我們不僅要重視“開源”,還要重視“節流”。新世紀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在開源的同時,將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作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一項重要任務來部署實施,這既是由我國共伴生礦產多、低品位礦產多、難選冶礦產多的資源稟賦決定的,也是珍惜地球資源的必然要求。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一方面能夠讓一礦變多礦,小礦變大礦,貧礦變富礦,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變廢為寶,減少廢渣排放,建設“綠色礦山”,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此外,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我們還要探索建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資源管理模式,以點上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促進面上的生態保護。
地球,作為人類唯一的家園,承載著人類社會生生不息地發展。一直以來,人類利用地球寶貴的礦產資源,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我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并且也有能力去改變過去那種粗放浪費的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開發不注重保護的發展方式。“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必須作出的選擇。“推進找礦突破,保障科學發展”,正是踐行這一思想理念的具體行動。我們歡迎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進來,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會喚起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深反思,都會讓我們更加愛護地球母親,珍惜地球資源,保護地球環境,增進與地球的和諧相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我們攜手行動起來,努力踐行“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理念,為了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為了人類的明天更加美好!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