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那么,什么是紅樹林,有何作用,它的修復存在哪些難點,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在海洋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聚焦紅樹林,了解“海上森林”保護修復背后的故事,以饗讀者。
“站立”于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地帶,紅樹林算得上是植物界性格“最剛強”的角色之一。它們手牽手、臂挽臂,如同一座“生態長城”,利用它的“彈性”功能,緩沖、化解海浪的巨大沖擊力,防風消浪、固岸護堤。
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紅樹林由于環境變化和人為破壞遭到大量損毀。為此,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多種手段保護修復紅樹林。“近年來,作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國積極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紅樹林面積穩步上升,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紅樹林面積增加的國家?!弊匀毁Y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光程說。
功能強大的“海岸衛士”
紅樹林是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潮間帶的木本群落,支撐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發揮著消浪護岸、減緩氣候變暖、凈化水體環境等重要生態功能。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詩中的美景,成為人們在紅樹林看到的真實場景。紅樹林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可為海洋動物和鳥類提供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其中,紅樹林的根系、樹干可為蟹類、腹足類動物提供攀附的介質和覓食的場所,落葉可被一些動物攝食,或者經過微生物分解后變為碎屑,為底棲動物提供食物。紅樹林豐富的動物資源和繁茂的枝干,還可為水鳥提供覓食、棲息和繁殖之所,成為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
特殊的生態環境,使紅樹植物形成了復雜的地上結構,包括紅樹林地表支柱根、呼吸根和茂密的植株。因此,當潮水經過紅樹林時,紅樹林可通過波浪破碎和摩擦損耗等有效化解海浪沖擊力,成為功能強大的“海岸衛士”。
2003年7月,臺風“伊布都”在廣東省臺山市登陸。調查發現,有紅樹林保護的近5000米長的岸線堤壩安然無恙,許多沒有紅樹林保護的堤壩則被沖毀,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嘯對東南亞、南亞沿岸多國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但泰國拉廊紅樹林保護區岸邊房屋卻是完好無損,相距僅70公里的沒有紅樹林保護的村莊則受損嚴重。同樣,面對臺風襲擾,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紅樹林也在減輕海堤損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樹林在海洋固碳中的作用也尤為顯著。海洋儲存了全球約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約30%的二氧化碳。這種由海洋生態系統捕獲并固定的碳匯被稱為“藍碳”,它具有儲碳量巨大、儲碳效率高、碳儲存周期長等特點。目前,國際社會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作為遏制全球變暖的重要舉措,提出一系列減排措施。
陳光程表示,紅樹林可促進潮水中顆粒有機碳沉降,植物的枯枝落葉和死亡根系分解后也能埋藏到土壤中,濕地土壤缺氧的狀態限制了有機碳的好氧分解,使有機碳得以長期保存。因此,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
修復力度日益增強
此前,人類向紅樹林索取的很多:圍墾造田、水產養殖、鹽田生產、填海造地等活動,導致全球紅樹林資源嚴重衰退。據估算,在2000年~2016年,全球紅樹林面積以0.2%/年的速率下降。近年來,在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沿海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努力下,我國紅樹林面積穩步增加,遏制了紅樹林衰退趨勢。
自1980年我國成立第一個紅樹林保護區以來,紅樹林保護修復力度日益增強。我國大陸地區已建立30余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并通過“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等重大工程,促進紅樹林的保護和修復。目前,我國在紅樹林理論研究、修復技術標準化體系建設、紅樹林種植、瀕危紅樹植物培育和種群恢復、特殊生態環境的紅樹林種植、紅樹林“南紅北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福建省泉州灣河口濕地位于晉江和洛陽江出海口,是亞熱帶河口濕地的典型代表。2002年以來,沿岸政府部門在洛陽江開展了以治理互花米草、種植紅樹林為重點的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9月,福建省政府批準擴建了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把濕地、紅樹林、珍稀鳥類、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等納入主要保護對象。短短兩年間,紅樹林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57畝增加到近7000畝,成為全國現存面積較大的連片鄉土樹種人工紅樹林,形成了優美獨特的紅樹林濕地景觀。
近年來,除了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紅樹林的種植邊界也在不斷地“向北”拓展。以前,福建省福鼎市是我國紅樹林自然生長的“北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浙江省溫州市陸續從福建、廣東引種紅樹林,并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等項目支持下,進一步加大了紅樹林種植力度。截至目前,溫州已成功引種紅樹林約2600多畝,使紅樹林種植“北界”,從北緯27度北移到北緯28度。“南紅北移”在溫州取得的成功,對于豐富我國紅樹林資源,更大范圍發揮紅樹林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為給紅樹林保護修復加上一把“安全鎖”。近年來,社會各界也通過種植紅樹林參與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為全民關心關注紅樹林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探索保護修復新模式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紅樹林資源恢復仍是我國紅樹林保護修復的重點?!标惞獬瘫硎?,我國紅樹林在種植面積穩步上升的同時,退化問題也同時存在。例如,互花米草生態入侵問題嚴峻、紅樹林病蟲害影響范圍擴大,以及大量種植外來紅樹物種將有可能引發新的生態問題。
“在修復紅樹林資源的同時,要加大對天然紅樹林的保護力度。在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加強退化紅樹林的生態修復工作,有效提升紅樹林生態功能?!标惞獬探ㄗh,在紅樹林研究上,應加強紅樹林退化機制研究和退化紅樹林修復技術的研發。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鼓勵社會投資主體從事生態保護修復。
“如何發揮社會資本和公眾積極性,促使其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是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工作?!标惞獬陶f,社會資金和公眾參與在推動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具有獨特作用,要以多形式、多手段促進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之中,特別要在濕地保護、自然知識科普和實施修復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要鼓勵公益組織通過私募、公募資金直接資助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鼓勵企業對公益資金進行投入,提高企事業單位、公益組織、志愿者等參與紅樹林保護修復的積極性。
陳光程認為,要積極探索一些紅樹林種植與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生物資源開發、碳交易等相結合的經濟模式,使社會資本投入紅樹林修復可得到投資收益。同時,修復項目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能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導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變味”。
近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正與阿拉善SEE基金會合作發起眾籌活動,利用公益資金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陳光程說:“我們正在嘗試將紅樹林修復項目與碳匯交易相結合,將碳匯交易收益用于紅樹林管護,拓寬紅樹林保護修復的資金渠道,發揮公眾參與和市場化機制對政府資金的補充作用?!?/p>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