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東衡村最多的時候有18家石礦企業,2009年所有石礦關閉后,留下近3000畝廢棄礦地。從2011年開始,東衡村進行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礦地復墾耕地近2000畝。”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黨總支書記章順龍說。
如今,廢棄礦地變成一片沃土。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郭志偉說:“德清按照‘宜建則建、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原則,打造礦地村莊、工業平臺、連片水田等,尤其是礦地造水田已累計復墾新增水田5703畝,畝均糧食產量達千斤。”
德清還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熱土。故事“轉場”,3位“主角”登場。2015年8月,莫干山鎮將廢棄多年的鄉鎮企業地塊協議出讓給醉清風度假酒店。這是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宗”交易。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科長趙旭說:“近4年來,全縣已實現農地入市200多宗,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收益3.09億元。”
2018年9月,醉清風度假酒店開業。項目業主趙建龍接過話題:“前幾年,看到家鄉旅游越來越紅火,我買下一個廢棄廠房,準備開辦一個度假酒店,由于土地性質是集體土地,不能作為經營使用,項目一直擱置。我抱著嘗試的心態參與了農地入市改革,沒想到很快就拿到了土地證。”
作為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的受益者,在杭州工作生活的周云云,2016年回到德清開辦了民宿,也盤活了“沉睡”的閑置農房。“以前,開民宿租老百姓的房子是私下操作,缺少合法保障,現在通過改革,拿到了不動產權證,還可以到銀行進行抵押貸款。”周云云告訴大家。
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帶來促進高質量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一方樂土。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鄉村,全省開展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目前已啟動實施第一批150個工程,涉及土地408萬畝,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城鎮,全省通過實施畝均論英雄、標準地、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去年全省建設用地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每畝27.98萬元,位居全國前列。
上陣父子兵,傳承土地情。來自德清縣局的厲正春和厲揚父子,同臺朗讀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從土地管理局到國土資源局,再到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管理范圍不斷擴大,體現了自然資源在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回看往事,退休干部厲正春不無感慨。
“與父輩相比,現在工作職能已發生很大變化,但是,做好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服務群眾的初心與使命,將永遠不會改變。”德清縣洛舍鎮國土資源所所長厲揚表示。
活動現場,一曲《陽光路上》的歌聲,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在陽光路上,廣大自然資源系統干部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為推進全省“兩個高水平”建設砥礪前行。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