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廣西將基本建成向海經濟發達、陸海協同一體化、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海洋生態優良、文化先進、治理高效的海洋強區。加速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海洋科技創新。
走訪相關部門,謀劃加強北部灣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舉措;剖析建設難點,探索發揮海洋科技支撐作用的有效途徑……近日,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四所)所長黃大吉、黨委書記陳維等率調研組赴廣西自然資源廳、科技廳、海洋局等部門走訪調研,與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舉行工作座談,共同謀劃促進海洋科技創新的實招、硬招,為廣西推動向海經濟發展積蓄力量。
深入調研形成合力
涉淺灘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蛟龍。搞好調查研究,重在“深入”二字。調研過程中,調研組向相關部門介紹了海洋四所的基本情況、園區建設、人才隊伍和學科團隊情況以及下一步發展打算,積極尋找科技支撐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尋求與廣西相關部門的合作。
據介紹,近年來,海洋四所作為在廣西設立的首個整建制國家級海洋綜合科研機構,肩負著服務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踐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助力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三項重要使命,聚焦支撐北部灣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交流合作兩大中心任務,確立了“1﹢ 2﹢N”的科技創新工作思路。“1”是開展以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為核心的科學研究;“2”是開展以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預測技術,海洋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及其智慧應用為重點的技術攻關;“N”是開展以海岸帶綜合治理,海洋自然資源保護、開發與修復,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等為突破口的若干項應用服務。
在與廣西自然資源廳廳長陳建軍等交流時,調研組著重介紹了海洋四所承擔的“北部灣自然資源調查與評估”項目進展情況,希望進一步完善部、區共建工作協調機制,研究解決海洋四所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陳建軍表示,海洋四所發展思路清晰,定位準確,希望海洋四所面向廣西發展向海經濟的重大戰略需求,有效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質量,積極參與廣西“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等工作,加強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研究、繼續做好“北部灣自然資源調查與評估”項目,與東盟國家相關機構加強海洋科技合作。廣西自然資源廳將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海洋四所建設發展,共同努力將其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
在與廣西科技廳廳長曹坤華等交流時,調研組著重介紹了近年來海洋四所承擔的相關科技項目進展情況,提出了打造廣西海洋實驗室的設想。
曹坤華表示,海洋四所落戶廣西北海市,極大地提升了廣西海洋科技力量。廣西科技廳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洋四所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共同打造廣西海洋重大科技創新鏈。支持由海洋四所牽頭,優化整合廣西涉海科技力量,聯合區外優質海洋科技力量,共同建設廣西海洋實驗室,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與廣西海洋局局長蔣和生等交流時,調研組著重介紹了海洋四所參與北海市“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北海市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的進展情況。
蔣和生表示,近年來,在相關部委大力支持下,北部灣海洋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廣西海洋部門將與海洋四所加強交流合作,在廣西“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海洋保護區建設等重點工作上更好地發揮海洋四所的科技支撐作用。希望海洋四所進一步加強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以海洋產業為依托助力新興產業發展,以重大項目和政策優勢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落戶創業。
調研期間,調研組還走訪了廣西黨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績效考評領導小組辦公室)、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就培養打造高素質海洋人才隊伍等進行了交流,達成了共識。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發展向海經濟,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特別是堅持創新和綠色兩大發展理念。”黃大吉表示,向海經濟是經略海洋的具體活動,是利用海洋自然資源與環境條件,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活動。在順應海洋自然規律下,運用海洋科技力量,優化向海經濟規劃布局、加速海洋產業優化升級、助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海洋科技助力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3個主要內容。
在以海洋科技優化向海經濟規劃布局方面,廣西要在實現經濟趕超發展的同時,科學開展海洋空間規劃、海洋產業或產業園區布局、城市群建設等,宜開發則開發,嚴禁一切違背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規律的經濟活動。
在以海洋科技加速海洋產業優化升級方面,廣西作為沿海地區的后起之秀,在創新發展中,必須堅持以提升產業質效布置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成果布局新興產業,加快海洋高新技術引進或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發展的智能化水平。在產業選擇上要嚴格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堅決杜絕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
在以海洋科技助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切實保護好、利用好北部灣資源和生態環境,探索“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發展模式的轉換需要科技力量的強大支撐,要在摸清北部灣海洋生態系統演變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在涉海項目的規劃、建設和運維的全過程中,要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監測和研究,解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切實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海洋是廣西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未來所在。黃大吉表示,海洋四所將緊緊圍繞三項重要使命、兩大中心任務和“1﹢2﹢N”的工作部署,為海洋科技助力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是多措并舉引進人才。海洋四所將采用“候鳥”“留鳥”并舉的人才引進培養方式,以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為根本,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為海洋科技創新奠定人才基礎。
二是優化整合涉海科技力量。廣西海洋科技力量弱小且分散,迫切需要在優化整合涉海科研資源的同時,引進區外優質海洋科研力量。海洋四所將積極牽頭建設廣西海洋實驗室,打造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
三是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的“碧海藍天”。海洋四所將做好廣西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高效高質完成編制任務。特別是針對西部陸海新通道項目,充分發揮海洋四所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方面的優勢,展開深入分析研究,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或者減緩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繼續做好“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等工作,為向海經濟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四是建立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合作交流平臺。海洋四所將聯合國內涉海科研單位,形成以“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為核心、步調一致地代表國家的中國—東盟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的新格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海洋科技合作交流平臺,全方位推進面向東盟國家的海洋合作,拓展海洋科技國際合作新空間。積極踐行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做傳播海洋生態文明的國際使者。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