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海洋科技的支撐。在北部灣,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科學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強化國際交流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北海銀灘水清沙白一望無際,欽州三娘灣白海豚自由嬉戲,防城港紅樹林郁郁蔥蔥,北侖河口白鷺翩躚其間……在祖國大陸的西南端,浩瀚北部灣美景如畫。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綠色之海、開放之海理念的指導下,打造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昔日的漁港正變為濱海旅游勝地。
旅游業的興旺,得益于當地對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保護,也離不開科技的賦能。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四所)在北部灣實施了一系列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了持續有效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提出了科學性的治理方案,為廣西海洋生態保護、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海洋領域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生態為先 助力向海經濟綠色發展
向海經濟快速發展和臨海產業加速集聚,導致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作為自然資源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的國家級海洋綜合研究機構,海洋四所以海洋科技助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護好、利用好北部灣海洋生態資源,探索“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北海銀灘是北部灣重要的景點之一。2019年,由海洋四所組織申報的“北海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正式立項。通過“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北海市修復區域的海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其中,北海銀灘中區沙灘岸線形態得到明顯改善,沙灘灘肩擴大,沙層厚度增加,有效提升了沙灘生態護岸功能,改善了游客濱海休閑、親水環境。
2020年8月,由海洋四所組織編寫的“北海市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獲中央專項資金1.51億元。該項目的實施可進一步釋放群眾趕海的灘涂空間,逐步恢復灘涂上貝類等底棲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提升光灘濕地生態系統效益;擴大紅樹林生長空間,增加紅樹林分布面積,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碳匯功能,給候鳥營造穩定的遷徙環境,恢復海岸帶動物植物群落;同時可增強防風抗浪能力,促進海岸帶生態和減災協同增效,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
2021年1月,海洋四所承擔的北海銀灘咸田港退港還灘自然岸線恢復工程方案通過專家組評審。該項目實現了銀灘公園和海灘公園沙灘的連通,改變了人為的生態破壞現象,形成美觀整潔的成片沙灘;拓展了銀灘中區岸段濱海旅游空間,提升了銀灘景區的品質,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優質的濱海旅游休閑空間。該項目的實施對于實現北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和旅游總體規劃,促進“國際度假勝地、生態休閑智城、特色文化名城、開放宜居珠城”建設,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摸清家底 為受損海洋資源開“良方”
北部灣自然資源本底數據的缺乏,嚴重制約了廣西向海經濟的發展。要高質量發展向海經濟,必須摸清北部灣海域環境狀況、積累北部灣海域環境資料。
近年來,海洋四所通過開展北部灣自然資源調查與評估,建立自然資源評估方法,評估北部灣海洋動力學、環境資源、生物資源現狀,分析資源變化趨勢,提升海洋資源保障能力,為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向海經濟發展規劃和向海產業發展規劃,優化海洋空間和向海產業布局,促進北部灣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提升區域海洋開發和綜合管理能力、拓展藍色經濟發展空間提供了重要支撐。
其中,海洋四所承擔的廣西重點研發計劃“欽州灣圍填海工程對海洋環境容量的累積影響研究”,對典型生態系統海草床的分布進行了系統調查,深入研究了海草的繁殖生態學,進行了海菖蒲的種子萌發試驗。此外,海洋四所對鐵山港青山頭的互花米草進行試驗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恢復了光灘原有的生態系統功能。
針對近年來北海市合浦縣白沙鎮欖根村的紅樹林大面積受損死亡問題,海洋四所對該區域紅樹林的現狀開展現場調查并持續監測,查明了紅樹林受損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科學性的治理方案,為當地管理部門開展紅樹林保護、恢復和監管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國際交流 傳播海洋管理的中國經驗
廣西是中國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支點,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加掛“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牌子的海洋四所,肩負著統籌協調中國與東盟國家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的使命,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海洋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
海洋四所承辦了2018年第六屆中國—東南亞國家海洋合作論壇、2019年向海經濟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果展示交流會,主辦了2019年度中國—東盟海洋科技合作研討會等一系列面向東盟國家的國際會議。
從2018年起,海洋四所連續多年承擔了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援外技術培訓班項目。目前,海洋四所與馬來亞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柬埔寨環境部等東盟國家的政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簽署了合作協議,并著力推動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國科研機構的國際合作。
目前,海洋四所正在積極推動與東盟國家在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在海洋赤潮、海洋缺氧、海洋酸化等防災減災研究,以及海水養殖、海洋藍碳等藍色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