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汕尾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南海環境監測中心、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在廣東汕頭義豐溪河口共同開展了紅樹林、海草床生態系統及碳儲量碳匯調查。廣東工業大學也派員參與了聯合調查。
本次調查旨在通過對該區域海草床、紅樹林等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的調查,摸清區域內的碳分布和碳儲量本底情況,并通過碳來源、碳沉積試點研究,評估碳匯能力,探索建立濱海藍碳監測與評估技術體系,為藍碳業務化監測提供技術支撐。
本次調查中,汕尾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紅樹林、海草床的植物群落調查及水質、沉積物和底棲生物樣品采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負責紅樹林、海草床碳儲量碳匯沉積物柱狀樣品采集;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利用無人機對紅樹林、海草床正射影像和傾斜資料進行采集,用于遙感識別及驗證;廣東工業大學主要搭載航次開展海草床藍碳研究。
本次調查共完成紅樹林和海草床各兩條斷面、6個站位的全要素采樣分析,集合了生物、化學、地質、測繪、遙感等多學科調查任務,是一次綜合性的試點研究。
接下來,聯合調查隊將對采集的樣品和數據進行分析,摸清汕頭義豐溪河口典型生態系統的碳分布和碳儲量本底情況,為全面評估該區域碳匯能力積累科學數據,助力粵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