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兩條消息引人關注。
一條是,搭載著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向陽紅09號”母船凱旋,“蛟龍”號如期完成了5000米深潛的海試任務;另一條是,中國大洋協會提交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核準,意味著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了1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并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采權。
這兩條消息,足以令人振奮。但一些海洋探測專家告訴我們的事實卻不得不讓人清醒起來:在深海大洋技術領域,總體上我們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特別是以遠洋考察船為核心的基礎能力,差得還不是一星半點。
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作為“蛟龍”號本次海試母船的“向陽紅09號”,1978年12月就已經開始服役,今年已經是33歲高齡。到了“退役”的年齡,卻還承擔著艱巨的海試任務。一些技術人員笑稱,“向陽紅09號”承擔這次海試任務,是“老牛拉新車”。
再如,承擔我國遠洋考察重任的“大洋一號”科考船,曾是前蘇聯的一艘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國大洋協會從俄羅斯遠東海洋地質調查局購買而來,如今也已經服役18年,早已“老態龍鐘”。
深海技術裝備是一個體系,有通用的技術裝備,也有專用的技術裝備。如果把這個體系比作體操場上的競技項目,那無疑應該是全能比賽。各個項目必須齊頭并進,有一項是短板,都難以取得比賽的勝利。
筆者在同一位資深專家聊天時,他也不無擔心地表示,“蛟龍”號成功潛至7000米海底應該不是問題,但這更像孤軍深入。萬一出了什么問題,“蛟龍”號在海底擱淺,我們連下到這個深度的機器人都沒有,只能干著急。
總面積2.517億平方公里的國際海底區域,承載了全人類資源的未來。據統計,全球深水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000億桶。在深海勘探這場全能比賽中,我們不能只重視單項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更應該全面發展,不再讓“老牛”拖“新車”的后腿兒。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