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7日7時許(北京時間8月8日凌晨1時許),“蛟龍”號在位于東北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進行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潛——工程下潛,下潛最大深度5268米。通過在海下9個多小時的工作,本次下潛發現了多種海底生物,并測算出結核覆蓋率約為50%。
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彥輝介紹,“蛟龍”號幫助科考人員驗證了該區域多金屬結核的高覆蓋率。從視頻看,詳勘區多金屬結核雖然個頭不大,但分布密密麻麻。它們形狀規則大多為橢圓形,少量為菜花狀,主要成分是錳、鐵、鎳、銅和鈷。
“今天下潛作業的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錳、鐵、鈷等金屬豐度和品位比較高,具有良好的實際開采前景。‘蛟龍’號把試驗性應用航次選在這里,就是進一步把這里的結核覆蓋狀況和海底地形地貌搞清楚。”“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劉峰介紹說。
因此,“蛟龍”號攜帶了兩樣特殊設備一同下潛。一個是深海沉積物土工力學原位測試儀。“按作業計劃,‘蛟龍’號坐底后,土工力學原位測試儀將開展靜力觸探測試和十字剪切測試。簡單說就是測沉積物的軟硬,為以后建造深海采礦設備提供重要參數。”來自長沙礦冶研究院的工程師陳銘介紹說。
另一個則是深海誘捕裝置。劉峰說,“蛟龍”號下潛還要“了解該區域的巨型底棲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為深海采礦環境影響評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劉峰表示,第二航段一些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加入到深潛隊伍中。首次下潛為工程下潛,雖然沒有獲得相關的樣品,但是完成了部分下潛任務,為接下來的應用下潛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