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正處在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節點,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進行中,“六保”“六穩”的新任務考驗著政府執行力。如此背景之下,我們迎來了第30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這一主題不僅準確闡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還喚起我們對土地問題更為深刻的思考。
土地乃生命之基、萬物之母,土地制度是我國的基礎性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要充分認識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30多年來,《土地管理法》歷經4次修改和完善,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我們確立并不斷完善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框架。疫情之下,糧蔬供給充足成為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我們的耕地應急保障能力經受住了考驗。“14億中國人的飯碗,我們有能力也務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種底氣與自信,歸根結底來自我們最嚴格的制度。
之所以反復強調“最嚴格”,取決于我國人多地少、土地“底子薄、基礎弱”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多,土地質量總體不高,水土資源空間匹配性差,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土地的過度開發、無序利用和粗放浪費,不僅威脅著耕地保護紅線,還影響著生態系統穩定。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土地污損、森林破壞、濕地萎縮、草原退化等問題依然存在。土地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應站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大國土”視野上,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去理解“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的深刻內涵。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用地勢頭依然強勁,土地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當前,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拿出了“寧要數據的真實性,不要虛假的一致性”態度,著力掌握翔實準確的國土利用現狀和自然資源變化情況,開展低效閑置土地調查,細化耕地調查,全面掌握耕地數量、質量、分布和構成,將為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全國“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著力形成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國土生態修復將各類土地資源納入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與修復范疇,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體統籌全域空間的土地利用與管護。“放管服”深化改革下放建設用地審批權并推行土地計劃管理改革,實行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新增用地指標配置與存量土地處置掛鉤,有效提高了精準性和靈活性。這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地,將嚴防各類建設用地規模擴張,牢牢守住關乎十幾億人“飯碗”的耕地紅線,有助于“六保”“六穩”目標的實現。
對于各類自然資源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最多的就是一個“嚴”字。節約集約用地與嚴守耕地紅線,實質是同一個問題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都是當前“穩市場”“保民生”的大事。節約集約用地可以有效避免對耕地的侵占,嚴守耕地紅線也能對各類建設用地形成逆向約束。兩者統一于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需求,統一于建設美麗中國、決勝全面小康的民族希冀。為此,我們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土地資源。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土地督察制度入法,加大了節約集約用地和耕地保護的專項督察整改力度。對于用地粗放浪費以及打著各種旗號違法占用耕地行為,也將加大執法查處與追責問責力度,將“嚴”字落到實處。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呼吁每個人都能拿出對國家和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將“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轉化為自覺行動,共同守護好人與自然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