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備受關注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問世。這是新時代自然資源工作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是自然資源部門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向黨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是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也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統一開展的自然資源基礎調查,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事關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之際對一系列最基礎的自然資源條件、國情和國力的基本判斷。
3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各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在全國各級調查機構的共同努力下,21.9萬名調查人員不畏艱辛、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難,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面查清了國土資源“家底”,為國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政策舉措提供了基本依據。
堅持實事求是,千方百計“較真”,是“三調”提高數據質量的核心要求。“三調”堅守真實性這一生命線,發出了“寧要數據的真實性,不要虛假的前后一致性”的最強音。自然資源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堅持國家立場,圍繞“毫不動搖、寸步不讓、虛報嚴懲、講清原因”十六字要求,層層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前移核查關口,加強技術培訓,運用新技術減少人為干擾,開展多輪次專項督察,強化督察制衡,公開通報弄虛作假等典型案例,有力保障了數據的真實性。
不斷與時俱進,完善調查分類和內容,是“三調”順應新時代新要求的科學求治。進入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發展階段,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以及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都對國土調查數據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這些變化和要求,“三調”統一了陸海分界,明細了林草分類標準,細化了城鎮建設用地分類,將“濕地”列為一級地類,摸清了地類轉換變化情況等等,為自然資源“兩統一”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多規合一”的實現、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監管奠定了基礎。
強化科技賦能,提高數據精度和工作效能,是“三調”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擾的探索創新。“三調”整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全面采用優于1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形成了“互聯網﹢調查”機制,匯集了2.95億個調查圖斑,架起了“國土調查云”,實現了云端上傳、比對、校核,特別是有效克服了疫情防控下的外業核查困難。
正是這些主動求變,讓我們擁有了今天這份沉甸甸的國情數據。成果來之不易,但也飽含強烈的憂患感:它在全面反映我國國土利用狀況的同時,也反映出耕地保護、生態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透過這份“家底”,我們應該看到:雖然2020年18.65億畝的全國耕地保有量目標任務完成了,但綜合考慮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保護仍不能掉以輕心。
透過這份“家底”,我們應該看到:雖然近10年來我國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類增加了2.6億畝,但當前國土利用和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還不穩定,一些地方還存在生態建設盲目、生態布局不合理的現象,比如耕地里種樹、山上“剃頭”、挖湖造景等等。這些反自然地理格局的做法,既威脅糧食安全,又影響生態建設成效鞏固。
透過這份“家底”,我們應該看到:雖然在節約集約用地的全面推動下,近十年來建設用地的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是相適應的,但城鄉建設仍以外延擴張為主,建設用地粗放利用問題依然突出,大量閑置低效土地亟待盤活。
如上種種,無不都是關乎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國之大者”。面對這份國土資源“家底”,我們必須時刻心存憂患,毫不動搖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讓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成為一種風尚、一種常態,凝心聚力地把14億多人的飯碗田守好護好,給未來留足發展空間。
立足“十四五”,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更要用好來之不易的“三調”成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秉承系統觀和自然觀,把自然資源管理放到兩個大局中統籌謀劃,在“三調”形成的統一底圖上畫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好生態建設與其他土地利用,系統治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國家治理走向現代化。
“三調”完成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重要起點。讓我們站在這個新的起點上,努力答好新征程的考卷!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