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存量時代,中國的土地上在發生什么?
是喚醒——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用地上過緊日子的節地惜地觀,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生根發芽。
是換形——“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數據換空間”,“寸土”在變換之間生出“寸金”。
是煥新——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園區,“顏值”與“內涵”齊飛的蝶變俯拾即是。
這,便是成長中的“節地中國”。
喚醒:在用地上過緊日子
這是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
土地要素制約是一個硬制約,不管宏觀調控力度強弱與否,在土地問題上都要長期從緊過日子。早在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這樣指出。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也是生態文明的真諦。今天,我們大力推行節約集約用地,是推動綠色轉型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應有之義。
但今天之節地,與過去不同。當快速發展的腳步走過40多年,增量時代已經不再,存量主導的時代已經到來。面對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詞,節約集約用地該走向何方?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門將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貫穿管理全過程,全鏈條提高土地配置的精準性和利用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控增量與盤存量“兩手抓”——
一手控增量。全面劃定“三區三線”,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劃出不可逾越的紅線。通過全國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引導扭轉依賴增量、規模驅動的發展路徑,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協調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
一手盤存量。建立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利用;開展專項行動全面摸清超期未開發土地底數,加強閑置土地司法查封和處置工作銜接;出臺妥善處置閑置存量土地的若干措施,鼓勵企業優化開發,促進市場流通轉讓,支持政府收回收購。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處置批而未供土地2850萬畝、閑置土地876萬畝。
優結構與提效率“雙面繡”——
一面優結構。在城鎮,著力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在先期福建泉州試點的基礎上,將試點擴大到北京等15個省(市)的43個城市,從規劃統籌、收儲支撐、政策激勵、基礎保障等方面給予14條支持政策。試點以來,已累計認定低效用地169.55萬畝,啟動實施再開發136.15萬畝。
一面提效率。加強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政策供給,優化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報批,推動節約集約用地論證分析和多方案比選。修訂發布工業項目、光伏發電站、石油天然氣3項用地指標,制定發布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2項行業標準,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產業園區及工業項目節約集約用地。
同時,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僅去年一年,全國各試點地區合計完成1.31萬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總成交額達185.2億元,累計帶動產業投資規模1441.57億元、解決農村脫貧人口就業6129人。
重推廣與強示范“雙引領”——
一邊重推廣。發布四批、84個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典型案例,既有破解城鎮、村莊、產業園區空間布局碎片化難題的,也有引導產業項目提高畝均投資、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的,還有引入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節地技術以及數字化技術應用的,以“技治”“智治”促資源要素精準配置。
一邊強示范。在過去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模范縣(市)創建基礎上,開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認定258個示范縣(市),其中土地資源類183個,并在安徽開展省級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試點一年多來,安徽耕地面積同比增加20.18萬畝,連續第3年保持凈增長;“地耗”下降5.5%,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4.33%);開發區土地建成率、綜合容積率、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分別增長了4.6%、3.5%、5.4%。
2023年1月召開的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提出,“用山上換山下”“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數據換空間”。
這一連串“換”字概括了新時代的用地之道,也喚醒著各地節地的創新與升級。
換形: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這是一次用地形態的多維重塑。
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強化土地使用標準和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大力推廣節地模式。”
打開剛剛公布的第四批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薦目錄,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設施,從產業園區、工業項目到城鄉高質量發展,38個鮮活案例生動演繹著“存量如何換增量”“地下如何換地上”“資金、技術、數據如何換空間”。
“用存量換增量”,一個個“沉睡”資源被喚醒——
在江西南昌,中心城區的695.58畝“邊角地”,變身街心公園、停車場、休憩地。一個個“小空間”,既補了公共服務設施的短板,又給老百姓帶來了“大幸福”。
在寧夏靈武,老風電場通過機電組“以大代小”增容更新,在場區規模不增加、建設用地規模僅增加3.16%的情況下,實現了發電能力翻倍。
在湖北建始,舊體育場通過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容積率提升到1.19,建筑密度升至74.81%,增加了400個地下停車位,既滿足了市民的休閑健身需求,也緩解了老城區“停車難”。
再看江蘇南通、河南開封、山東齊河,通過低效工業用地的退出和產業技術的升級,一個個老舊工業區在“騰籠換鳥”之間釋放了發展空間、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
“用地下換地上”,一座座城市建起立體“坐標軸”——
在河北雄安,“開路先鋒”雄安站,創新采用“站城一體化”“站橋一體化”“光伏建筑一體化”等技術理念,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夾層、橋下、屋頂、周邊城市通廊等空間,有效減少了高鐵線路對沿線城鎮的切割,既保護了生態,又節約了土地,還減少了能耗。
在海南陵水,一個省電、省水、省地的海底數據中心,通過土地使用權分層出讓成功建成。相較于同等規模的陸地傳統數據中心,不僅節省了土地上百畝,還能每年節省用電1.22億千瓦時。
在吉林長春,朝陽區采用“地上公園+地下停車”的立體開發模式,新增了2000余個地下停車位,巧妙化解了群眾看病“停車難”,最大程度保護了吉林首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的風貌。
在江蘇連云港,徐圩新區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將電力、通訊、原水、給水、污水、燃氣、熱力等市政管線集中入廊,并通過園區內工業污廢水集中處置,實現了設施共享和集約化建設,為企業生產又騰出1500畝土地。
在甘肅天水,甘谷縣針對電纜電線交織、排水不暢等問題,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對架空線路改用地埋管溝,分類安排各類管線,同時開發地下商業和地下停車場,不僅新增建設用地2萬多平方米,還實現了地下綜合管溝及平急兩用改造,增強了城市韌性。
“用資金、技術、數據換空間”,一項項創新化節地于無形——
在山西太原,杏花嶺區采用梳齒交換技術和“互聯網+智慧停車”模式建設多層停車樓,每輛小汽車的停車位占地不足20平方米,較傳統地面停車模式減少約40%。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四子王旗在升壓儲能站選址、建設過程中,在滿足自然條件和工程特點前提下,綜合考慮安全、防火、衛生、運行檢修、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建筑物間聯系等各方因素,實現了耕地的最少占用。
“油井星羅棋布,井路交叉縱橫”的山東東營,創新采用組合大型叢式井組的“井工廠”開發模式,將地面井位集中起來,通過在一座平臺打多口定向井,實現了生產區域共享、作業空間重復利用,使單井占地減少了0.7畝。
而福建福州、陜西西安,則通過將數字三維技術運用到土地開發利用方案比選、低效用地監管跟蹤,以資源要素保障精準匹配產業需求,大幅減少了土地需求,提高了低效用地處置效率。
還有新疆、湖北孝感、四川成都,那里的高速公路項目通過優化交叉工程設計、壓縮內側車道寬度、道路兩側設置路肩墻、控制沿線設施規模、仰拱弧形端頭模板代替傳統木質模板等新型工藝,既大大節約了土地,還為野生動物留下了遷徙通道,實現了公路建設與生態環保的“雙贏”。
辛勤耕耘,春華秋實。據測算,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單位 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約45%。
這個來之不易的數字,意味著中國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小了,潛力和后勁更足了。
煥新:城鄉風貌日月新
這是一場內外兼修、破舊立新的城鄉蝶變。
節地,從來不止于土地,能“節”出產業興旺、環境改善,還能“節”出文化繁榮。
在京西永定河畔,百年首鋼的老廠房之間,“長”出了一座“活力秀場”,引領著京西蝶變,并成為“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就在剛剛過去的6月16日,這里的一座熄焦塔搖身變成皮爺咖啡店,成為新晉網紅。即便炎炎夏日,咖啡店內依然座無虛席,不同年齡層的客人共享著這片煥新空間。
在這里,出圈的滑雪大跳臺、三高爐、網紅咖啡店,皆由工業遺存改造而成。工業遺存不但沒有荒廢,反而變身商業、辦公、文旅、體育、科創等多種業態,以“原湯化原食”的方式重獲新生。
在涅槃中重生的,還有重慶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
曾經,這個承載了重慶人鄉愁的“山城之梯”,在數度變遷中逐漸衰敗,甚至淪為“貧民窟”。為了重新點亮這座地標,重慶在維持原有辨識性街巷格局基礎上,通過留、改、拆和地上地下綜合開發,盤活城鎮低效用地88.5畝,優化了用地結構,保護了傳統街巷格局,也完善了基礎設施。
如今,重燃“人間煙火”的十八梯,重慶美食應有盡有,蹴鞠、點茶、射藝等國潮宋韻活動也盡可體驗……2024年春節期間,這里接待游客累計超過140萬人次,同比增加135%。
在深圳羅湖區,同樣也有一個可以與情懷記憶干杯的地標——金啤坊。
這個藝術街區所處的地方,是深圳唯一土生土長的原金威啤酒廠的舊址,有著深圳人共同的情感記憶。在改造更新過程中,羅湖區通過3宗地分層立體出讓,在地上、地下建了各長25米的3條通道——人行架空連廊、地下人行通道、地下車行通道,將南北串聯起來,一舉解決了人車分流、居民出行、游客參觀的交通問題。
而由舊啤酒廠改造的街區,像一座立體的工業迷宮,一街一景都充滿了設計感。今年4月,作為深圳唯一,金啤坊入選第三批廣東省工業遺產名單。
老工業煥然新生,新商業不遑多讓。
在上海母親河蘇州河畔,有一個被稱為“城市級事件發生地”的地方——蘇河灣萬象天地。這里落成后一年多的時間內,就開展了百余場高聲量活動。年輕人爭相“打卡”,沿河“旺樓”一鋪難求……
如此高人氣,與它的立體交互式開發不無關系。
上海從一攬子解決蘇河灣濱水地區土地資源緊缺、公共空間不足、歷史風貌保護難等問題入手,采用“地面公園綠地+地下商業綜合體”的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模式,打造了自然生態與商業服務、歷史文脈與現代生活融合的立體多層交互的城市空間,讓商業形態自然銜接了4.2萬平方米城市綠地,以及天后宮、慎余里兩處文保建筑。
“古建新生、讓渡商業面積給公共綠地”,不但沒有降人氣,反而為商業聚合 IP塑造了獨特優勢。
“東方明珠”上海如此,地處西南邊陲的西雙版納亦是。
隨著地上空間的開發日趨飽和、城市人口密度不斷變大、城市交通日益擁擠,景洪市向地下要空間,建設了西雙版納州第一個地下商場——勐泐文化廣場,節約土地上萬平方米。
這里集旅游、休閑、康體、商貿多功能于一體,有深受居民和游客喜愛的“西雙版納街區”BOPOMO主題集市,為美麗的西雙版納增添了一抹新綠。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節約集約用地,一個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一條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1畝、10畝、100畝……“寸土也得生寸金。”放眼中華大地,從東北平原到華南大地,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邊陲……各地正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節約集約用地,撐起“節地中國”的筋骨,暢通“節地中國”的血脈,并向著更高水平的節約邁進。(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