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深入田間地頭,察糧情、問農事,總書記時刻牽掛“中國飯碗”。
一次次重要批示指示,談發展、說土地,總書記殷切囑托嚴守耕地紅線。
糧安天下,地為根本。“中國飯碗”穩不穩,首先要看耕地紅線牢不牢。
穩住總量,優化布局,壓實責任,“長牙齒”硬措施推動耕地總量三連增。
穩住總量,守住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規劃管控+節約引領+有序恢復+占補平衡”嚴守耕地紅線的頂層設計落地見效。
從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來看,耕地保護的優先序直接體現在我們的國土空間規劃中。隨著我國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綱要落地實施,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形成,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得到規劃支撐。特別是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統籌劃定,將18.65億畝耕地保有量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帶位置分解下達至各地。
隨著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落地實施,耕地保護任務全面落地上圖,耕地紅線成為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不可突破的底線。截至6月中旬,在北京、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已于2017年批準的基礎上,國務院已批準實施江蘇、廣東、重慶等27個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空間規劃,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均已編制完成,80%的市級規劃和近一半的縣級規劃已批準實施。湖南省在全國率先編制實施耕地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細化明確耕地保護各項目標任務,部署耕地保護重大工程和專項行動,推動耕地保護各項要求落地落實。
對于耕地而言,源頭節約就是最好的保護。我們圍繞盤活存量、釋放增量、優化配置推出一攬子規劃和用地支持政策,走出一條守底線、促節約、穩增長的新路子。從實踐來看,新時期各地探索“用山上換山下”“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數據換空間”,節約集約用地既有力保障了發展,也有效保護了耕地。
土地資源消耗越少,耕地保護壓力越小。2012年以來,全國單位 GDP“地耗”累計下降近45%,全國建設用地供應總量中存量用地的占比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部分地方占比超過50%。隨著新一輪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深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的深入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得到推廣應用,存量用地盤活將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用地保障的主流方向。
從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來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針對歷史形成的耕地不合理流出,我們有計劃組織開展了違規占用耕地整改恢復工作,部分過去流失的優質耕地得到了恢復。在推進工作中,我們始終強調要穩妥有序推進,留足留夠過渡期。要有計劃、有節奏、分類別、分區域逐步推動耕地調入,嚴禁不顧農民意愿,在未與農戶或經營者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強制復墾復耕;嚴禁采取硬性攤派任務、規定時限的方式,強行統一復墾復耕;嚴禁簡單粗暴、不講究方法等各類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的復墾復耕行為,堅決防止“簡單化”“一刀切”。
嚴控非農化占用,只是防止耕地減少的一個方面,嚴防耕地資源非糧化流失,也是守住耕地紅線的重要內容。按照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要求,確需占用耕地的項目嚴格按照“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原則,補足“同等數量、質量”且“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隨著耕地占補平衡改革的深入推進,無論非農建設還是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將統一納入占補平衡管理,聚焦守住耕地總量,實行“以補定占”管控,在倒逼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同時有效補充耕地,保證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不再減少。
優化布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省區市,無論耕地多少,都要承擔糧食生產責任。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
為了遏制“北糧南運”加劇勢頭,我們會同相關部門首次在國家層面建立了與耕地保護任務直接掛鉤的考核經濟獎懲機制,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促使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復一部分流失的優質耕地,優化耕地南北空間格局。
今年即將出臺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將從劃定、管控、儲備區建設、調整以及補劃等環節加強全面規范化管理,進一步鞏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我們將建立永久基本農田優化調整機制,按照“總體穩定、微調優化”“先劃后調、優進劣出”原則,及時將通過耕地整改恢復等方式增加的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并將零星破碎地塊以及不宜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等情形予以調出,推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布局優化。從地方實踐效果來看,北京通州區科學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區,形成6個萬畝級、55個千畝級大田引導區,耕地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良田好土要優先保糧食,果樹苗木盡量上山上坡。”總書記的囑托言猶在耳。為了推動耕地布局更加符合農業生產規律,各地通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耕地整改恢復等措施,將山上的耕地逐步調整到山下,推動果樹苗木上山上坡,推動零星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調整整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率先探索開展陡坡與平原農用地布局優化和整治提升試點工作,錨定“量質并舉、優化布局、穩妥有序、整治提升”目標,推進林地墾造先行,耕地墾造有序跟進,并依托“共富股本金”和村集體流轉托管機制,進一步激發農民致富和村集體增收活力,實現“山上換山下”和“青山變金山”兩條轉換路徑雙向交互,全面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態富民。
“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不僅僅是不同省份或區域層面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要充分調動種糧者的積極性,確保“良田糧用”。為了讓種糧不吃虧,四川省眉山市永豐村推進耕地復合利用從源頭上防止耕地“非糧化”。土地流轉在簽訂協議時就要求經營者每年必須種植一季糧食,同時著力發展“稻—菜”“稻—藥”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每畝田純收益可增加500元至1100元左右,實現“種糧”與“增收”兩全。
壓實責任,黨政同責逐級落地見效
耕地紅線千萬不能突破,也不能變通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我們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開展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根據規定,國家對各省(區、市)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實情況,實行一年一考核,對于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并且考核結果還將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評價、政績考核、審計問責等的重要參考。
各地紛紛探索建立多級田長制,推動黨政同責逐級壓實且分解落地,將責任體系延伸到村民小組或農戶。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份探索建立田長制,15個省份在省級層面全面推行,11個省份選擇部分市、縣或鄉(鎮)先行開展試點。
其中,湖南、廣西已先后通過地方立法形式明確推行田長制。北京、吉林等地建立“田長+”工作機制,積極與公安、檢察、法院等司法機關溝通銜接,形成依法打擊占用、破壞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行為的工作合力。河南、湖南等地探索“多長合一”,統籌基層田長、林長、河湖長等基層力量,提高巡護工作效率。天津、海南等地規定最基層的村級田長每周至少開展一次日常巡查。浙江等地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借助衛星遙感、鐵塔視頻、無人機等技術手段輔助田長巡查,及時掌握耕地變化情況。浙江嘉興桐鄉市在全省率先將“鐵塔視聯”集成到“耕地智保”場景,結合田長制責任體系,建立了耕地保護“人防+技防”工作機制,實現了耕地違法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的全閉環數字化管理。
省、市、縣、鄉鎮,各級黨委和政府將耕地保護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抓到實處。各地普遍將各級田長名單、工作職責、聯系電話等向社會公布,群眾可監督田長履職情況,也可舉報違法違規行為,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力量。黑龍江、湖南、廣東、四川等地通過“田長+網格員”方式將責任體系延伸到村民小組或農戶,調動基層耕地保護主動性。常態化監測發現,廣東省開展田長制的縣區在違法用地、耕地流出等方面,普遍比其他縣區少。
有成效,就要有激勵。當前,一些省份探索建立耕地保護激勵機制,進一步推動基層強化耕地保護監督。浙江省全面鋪開實施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按照“多劃多補、量質提升有獎勵”原則,省級按照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面積每年40元/畝,以及上年度變更調查確定的其他現狀耕地每年30元/畝進行激勵補償。陜西省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水平的耕地保護激勵機制,每年確定3市、15縣、100鄉鎮政府為省級激勵對象,受省級激勵的鄉鎮可一次性獲得100萬元獎勵資金。
有責任,就要有監督。當前,我們的耕地保護已經建立起了“長牙齒”硬措施工作機制。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連續6年開展耕地保護督察,向各省級政府發出督察意見書督促整改,約談違法違規問題嚴重的市縣政府負責人,公開通報典型案例,形成震懾。自然資源部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違法占用耕地從事非農業建設、挖湖造景等行為,推動對事對人處理到位。與此同時,我們持續配合立法機關完善耕地保護法律體系,近年來《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完成修訂,《黑土地保護法》《糧食安全保障法》相繼出臺,耕地保護法已列入全國人大和國務院立法計劃,耕地保護法治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耕地紅線守得越牢,“中國飯碗”端得越穩。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總體要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理念,持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毛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