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說兩個必保,一個是糧食飯碗中國必須端牢,再一個制造業必須筑牢。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必須靠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不能‘一招鮮吃遍天’,缺了哪一項國際市場都保不了我們。”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如是說。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肯定過去5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強耕地保護、全面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等方面工作的同時,也指出穩定糧食生產依然是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怎樣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圍繞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的熱點話題,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紛紛獻智獻策。
心系“國之大者”守牢耕地紅線
“我們現在叫耕地紅線終身責任制,在哪一任耕地紅線突破了,退了休也要追究。這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諄諄告誡。
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我們長期的任務。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國土最新變更調查為統一底圖,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并帶位置分解下達各省(區、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立了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農田的優先保護地位。
心系“國之大者”,代表委員對于如何守住耕地紅線有話想說。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小麥研究室主任高德榮認為,要堅守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一戰略底線不動搖;要堅守耕地紅線,扎實推進“藏糧于地”戰略,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
針對部分地方耕地保護工作中基層組織力量薄弱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丁時勇建議,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中選拔村干部,并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充實基層耕地保護力量;開展相關業務培訓,確保他們在耕地保護工作中對于守住紅線“認識到位、宣傳到位、執行到位”。
關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主委吳志明建議,對難以避免占用或避讓成本過高的線性民生公建項目,可以大幅提高補劃倍數和耕地占用費。
提升耕地質量確保“農田是良田”
“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的明確要求,包括“必須是良田”的質量標準。
到2022年年底,我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然而,耕地質量總體仍然不高、布局也不盡合理,改造中低產田的任務依然很重。關于如何提升耕地質量、優化耕地布局,不少代表委員結合各自崗位實踐給出了建議。
地力保護與提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淑嫻,給出了建立地力提升激勵約束機制的建議。她說,農田土壤高強度利用導致我國耕地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僅為發達國家的60%~70%。她建議制定地力評價標準,對田塊地力進行動態監測評估,并向經營者精準推送有利于提升地力的耕作指導。
“過去是南糧北調,現在北糧南調,吃大米靠東北。”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說。黑土地一向是國家糧食安全的“穩壓器”和“壓艙石”。來自黑土地的糧食,占全國糧食產量的1/4。如何保護好黑土地,近年來一直是全國兩會的熱議話題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建議,加快黑土地保護科技資金投入的頂層設計,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以成體系的技術成果為用好養好黑土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并促使相關科技成果與保護工程項目有效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提出,加強鹽堿地等各種邊際土地的開發利用以擴充產能儲備,通過發展草業、養殖業節糧等途徑,全方位構建我國的糧食安全體系。她建議,在組織邊際土地情況調查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可開發利用的邊際土地范圍和先后次序,因地制宜豐富路徑、方法和手段,使邊際土地從牧草種植到改良土壤,逐步發展為后備耕地。
針對我國耕地布局零星分散的現狀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上海市委會主委徐毅松呼吁相關部門以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為導向,協調各類專項規劃,按照“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布局更集聚、生態更優化”的原則,加快實現耕地增量提質和空間布局優化。
穩產保供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是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關于糧食穩產保供,代表委員基于各地富有特色的實踐,從“藏糧于技”、激發利益主體積極性、減少收儲環節損耗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市長閆繼紅表示,作為華北大糧倉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定將強化科技引領,全面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推進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博士農場建設,打造“種業硅谷”“數字農谷”,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數字農業、智慧監管有機融合的發展格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副主席郭乃碩提出,確保糧食主產區生產積極性,有必要建立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的發展直接補償機制。在此基礎上,以國家投入為主、糧食主銷區投入為輔,設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
“可以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糧食規模經營主體,鼓勵支持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領辦(創辦)家庭農場、合作社。同時,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牽頭開展社會化服務,帶動更多小農戶一起發展糧食生產。”對于如何多種糧、種好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穆可發建議,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式生產,實現“單種、單收、單儲、專用”。
關于黑土地保護,姜明也建議從調動土地經營者積極性入手,以多元化獎勵投入機制促使其主動應用科技成果。如探索試點將耕地地力等補貼發放與黑土耕地保護措施落實掛鉤機制;以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先鋒,構建高效的科研與示范、科研與生產的互動機制;強化黑土地保護科技人才隊伍、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和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建立農技人員職稱評價機制,激發農業科技人員活力。
有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4%的糧食在收獲后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被損耗。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表示,保證糧食生產充分供給,要通過一系列制度體系規范糧食生產的全產業鏈。他建議,在進一步發揮土地產能、提高糧食品種單位面積產量的同時,減少糧食在收購和儲存過程中的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