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由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制的自主海洋衛星融合產品在京發布。該研究成果解決了單顆海洋衛星觀測不能全覆蓋,觀測網絡不規整、直接同化難度大、衛星間觀測存在差異等不足,標志著我國在海洋衛星融合處理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跨越式進步。
據介紹,海面高度、海表溫度和海面風場是基礎海洋動力環境要素,是開展海洋環境預報、氣候研究等保障的重要數據。過去幾十年,上述數據產品主要依靠購買國外同類產品或者下載公開發布的低分辨率數據。
近30年來,為提高海洋環境預報、再分析產品精度,我國每年從國外購買海面高度融合產品進行同化應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基于自主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觀測數據成功研制全球1/4度分辨率、重點區域1/8度分辨率的海面高度融合產品。該產品將應用于海洋環境預報、氣象預報等保障領域,改變過去該類產品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完成國產化替代,實現自主可控。
高質量、高時空分辨率和無縫隙的全球海面風場數據在各種尺度的應用中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單個衛星散射計或輻射計無法滿足對輸入風場的時間分辨率要求比較高的業務和科研系統的需求。基于多源海洋動力衛星海面風場觀測數據,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制了高質量、時間間隔為6小時、空間分辨率為25千米的全球海面風場融合產品。融合產品對改善區域高分辨率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海面氣壓、溫度、風場等參數的預報精度,減少災害性海況造成的損失等具有顯著意義。
海面溫度作為海洋環境基礎參數之一,可用于提取海表流場、鋒面位置和強度以及海氣通量估算。其精度和時空變化規律可準確反映海—氣相互作用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動力學和熱力學特征,同時也是海洋地球生物化學過程和海洋碳循環的關鍵控制因素。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利用自主的海洋一號 C、D衛星的紅外海表溫度遙感數據和海洋二號 B衛星的微波海表溫度觀測數據,研制了空間分辨率為5千米、每天兩次的融合產品。產品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我國海—氣相互作用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動力學和熱力學特征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