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賦予浙江“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浙江去年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答卷:啟動實施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1244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2976億元;深化“千萬工程”,建成和美鄉村示范村292個;全省耕地面積連續3年凈增加……這背后離不開自然資源工作的保障與支撐。
今年,浙江省自然資源系統將如何助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3月9日,記者就此采訪了新任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廳長的全國人大代表邢志宏。
推進“多田套合”,構建“金字塔型”耕保格局
記者:3月5日,李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耕地保護方面,浙江都有哪些“長牙齒”的硬措施?
邢志宏:耕地保護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國之大者”。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保護好每一分耕地對浙江尤為重要。
近年來,我們制定實施了20條“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積極構建“人防+技防”的耕地保護新格局和違法行為“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的新機制,著力打造最嚴格的耕地保護體制機制創新省。
一是心系“國之大者”,扛起政治責任。市、縣、鄉逐級簽訂黨委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軍令狀”,逐級分解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并將其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和各級黨委巡視巡察、離任審計范圍,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
二是聚焦“全域整治”,推進系統治理。全省劃定耕地保護面積187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652萬畝,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全面落實。與此同時,助推“千萬工程”,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納入省政府“十項重大工程”,全省2023年在建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區完成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60.97萬畝、墾造耕地9.63萬畝。
三是堅持“動態清零”,嚴格執法監管。全面推行“田長制”和“耕地智?!?,6.6萬多名五級田長和巡查員確保每塊耕地都有專門責任人,1.49萬個高位鐵塔攝像頭覆蓋全省近80%耕地,系統自動識別21種耕地違法行為,構筑起耕地保護的“銅墻鐵壁”。同時,還以“當年問題動態清零,歷年問題逐步消除”為思路,開展違法占用耕地“零新增”集中攻堅行動,并常態化保持。
記者:《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2023年高水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推動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層層套合。對此,浙江廳如何推進?
邢志宏:近年來,浙江持續推進“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變“小田”為“大田”。近三年,全省整治形成集中連片永久基本農田超140萬畝。
今年,我們將穩妥推進“陡坡與平原農用地布局優化和整治提升”試點,積極探索開展“多田套合”農用地布局優化。
全面理清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圖、數、庫,確保在一個底版上實現“多田套合”,讓所有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全部落在高標準農田內、高標準農田建在永久基本農田上,并將永久基本農田百分之百建成高標準農田。
由此,推動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層層套合,全面構建“金字塔型”耕地保護格局。同時,凝聚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財政等部門合力,更好統籌涉農資金,擴大疊加效益,共同實施耕地空間綜合整治,推動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對標高質、新質提高資源要素保障水平
記者:日前,浙江發布了《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2024年重大建設項目實施計劃》。浙江廳將如何做好相關的要素服務保障工作?
邢志宏: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是浙江省推動高質量發展、奮進“兩個先行”的重要抓手之一,意義重大。
在要素服務保障上,我們將一方面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迭代“8+4”經濟政策體系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清單,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優先支持新質優質項目。
另一方面,堅持“服務走在審批前”,以“百大”項目用地報批集中攻堅行動為抓手,建立健全領導掛帥、專班運作、晾曬比拼等六大工作機制,全力保障好重大項目、新質產業項目快速落地。年初,我們自然資源部門牽頭,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全面梳理交通、能源、水利、防災減災以及新基建等新質生產力項目,確定了全省“百大”項目攻堅清單。我們將建立廳領導聯系項目制度,開展“點對點”“一對一”服務督導,并主動加強與省級投資、行業等主管部門的溝通銜接,協商打通重大項目落地過程中跨部門、跨層級的“中梗阻”。
浙江人多地少,空間越有限,就越要確保項目選址科學。對此,我們還開發了“浙地智管”應用場景和“空間適配”工具,在立項階段就對重大項目進行“預體檢”,在線研判耕地保護、城鎮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類空間制約因素,協調解決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飲用水源保護、文物保護等各類管控要求。通過靠前服務,大幅提高后續審批效率。
同時,依托“浙地智管”系統,協同11個省級部門,推進用地預審、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林地審批、土地報批等全周期節點化管理,做到進度“一屏掌控”、問題“一覽無余”。一發現堵點難點,就主動向項目業主單位、地方黨政機構反饋,并督促、幫助解決。在省市縣三級聯動方面,建立健全重大項目用地報批“賽馬機制”,實行“一表晾曬”“三色預警”。
記者: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之一。對于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浙江廳有哪些打算?
邢志宏:在土地要素供給過程中,我們特別重視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圍繞省里提出的“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我們將給予強有力的要素保障支撐,并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作為重點。
我們還將探索更多改革的舉措,比如,針對新興產業“產學研”融合的特點,在混合型用地保障上、“零增地”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撐,提高空間利用效率,適應新興產業的變化和要求。
以鄉村全空間“大規劃”助力振興共富
記者:不久前,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接下來,如何讓規劃藍圖更好引領鄉村發展?
邢志宏:這是浙江省首次實現“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目前,各市規劃的編制審查工作都已完成,近期縣域規劃審查工作也將完成。接下來,我們會將重點放在村莊規劃上。在“千萬工程”的基礎上,浙江自身的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如何向前走,新時代的“千萬工程”怎樣推進,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村莊規劃上,我們將重點突出全域全要素和規劃引領,疊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政策,實現對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全空間的“大規劃”。
浙江共有1.9萬多個鄉村,要讓規劃切實落地、可行,應堅持“按需編制”的原則。
對于建設任務較多的鄉村,我們將努力編制符合新時代鄉村振興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的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引領推動浙江鄉村振興走深走實。具體來說,依托縣域規劃對村莊體系進行梳理,明確村莊布點,在此基礎上編制鄉鎮規劃、村鎮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將規劃的藍圖層層傳導下去。最后,形成一個底圖,交通、文旅、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都在這一張底圖上開展工作,切實解決鄉村建設項目用地難的問題。
而對于建設任務較少的鄉村,我們則將通過編制規劃通則的方式,解決這些鄉村規劃許可條件等問題,實現鄉村規劃管理的全覆蓋。
加快形成點、線、面、網相結合的生態修復布局
記者:今年浙江省還提出,要深化美麗浙江建設,讓綠色成為浙江最動人的色彩。浙江廳將如何助力?
邢志宏:今年,我們將印發實施浙江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加快形成點、線、面、網相結合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布局,進一步推動全省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讓綠色成為浙江的底色、特色、亮色。
在鄉村地區,我們將迭代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重點推進91個跨鄉鎮試點項目,驗收完成100個、新儲備100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以“土地整治+”模式助推共同富?;締卧圏c,努力形成優質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集約高效的美麗鄉村新格局。
在城鎮地區,將深入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和“空間換地”工程。我們將著力落實節約集約用地20條政策措施,探索創新“空間換地”更多模式,力爭全年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0萬畝以上、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5萬畝以上,加快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此外,針對礦山,我們將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年底前累計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1100公頃;在重點流域,繼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打造重要流域山水工程新樣本,并加快浙江經驗成果轉化;對于海域海島,主要以“藍色海灣”項目為抓手,通過實施濱海濕地修復、岸線生態化改造、紅樹林種植等措施,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同時,加快海洋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建設。(李卓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