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nuitem id="7x0gp"><form id="7x0gp"><small id="7x0gp"></small></form></menuitem>

          国产精品爽爽久久久久久竹菊,久章草这里只有精品,亚洲综合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亚洲精品亚洲人av,综合色在线,国产免费高清69式视频在线观看,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動態 > 自然之聲

          極端氣候下,地質災害防范應綜合施策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殷躍平

          2025-05-12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高慧麗 李慧
          【字號: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近年來極端暴雨引發的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給當前防災減災工作帶來巨大挑戰。4月25日,自然資源部召開2025年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指出,今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呈多發強發態勢,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極端氣候條件下,我國地質災害形成分布與成災模式呈現哪些新特點?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面臨哪些新挑戰?對此,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殷躍平。

            記者:地質災害隱患點如何調查識別?

            殷躍平:防范地質災害,首先要調查識別出隱患點在哪里,這是防災減災最重要的基礎工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系統開展地質災害的面上調查和詳細調查,目前正在地質災害高風險地區開展精細調查。這些調查工作動用了全國的水工環地質勘查隊伍。

            隨著科技進步,地質災害調查手段越來越先進,以衛星遙感、無人機和地面勘查相結合的“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成為標配。同時,經費投入也成倍增長。例如,早期的面上調查階段,每個縣平均投入10萬元,詳細調查階段每個縣平均投入在百萬元,而現在的精細調查階段,每個縣投入約千萬元。由于地質作用過程在不斷變化中,每年汛期或強震發生后,還要專門開展應急排查工作。

            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識別具有動態性。目前,在冊納入全國防災減災具自然屬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大約有28.4萬處。此外,有記錄在冊的180多萬處因開挖切腳等導致穩定性降低的風險斜坡,構成了人為性地質災害隱患點。

            以滑坡為例,從防治和減災救災的角度,傳統上把地質災害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不穩定斜坡,開裂變形等現象顯著,稍遇降雨等就會失穩滑動,我們定義其安全系數小于1.0,由于滑動成災特征明顯,相對來說防范難度不大;二是穩定斜坡,即使在暴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也不易發生整體滑動,安全系數大于1.2,通常不作為防災減災的重點;三是欠穩定斜坡,安全系數介于1.0~1.2之間,在非汛期等正常條件下,發生整體滑動的可能性較低,但在久雨、暴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安全系數極易低于1.0,也會失穩滑動形成災害,實際上是具有高隱蔽性的不穩定斜坡,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成為每年我們防災減災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記者:極端氣候下,地質災害隱患點識別面臨哪些新問題?

            殷躍平:我們目前面臨三個方面的新問題。

            第一是小體積成大災。早期的隱患點識別對象主要為體積達10萬立方米至百萬立方米級的大中型災害體,其變形特征較為明顯,易于識別。但是,目前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絕大多數體積在10萬立方米之下,為小型、微型災害體。我們對最近5年地質災害統計發現,在西南山區、東南山區和北方山區95%以上都是小微型災害體。災害體體積量級變小,發生地質災害的隱蔽性、隨機性就更強,準確識別難度在量級上也就加大了。  

            第二是遠程成災模式。我們目前對隱患點的識別評估,基本上偏重于穩定和不穩定極限平衡的靜力學范疇,而對于滑動后的遠程成災風險的動力學評價明顯不足。例如,今年在四川筠連發生的高位滑坡災害,實際上滑動后轉化為碎屑流,成災范圍達1800米,超出了滑源區距離的數倍,導致距離滑坡體較遠的村莊被摧毀。最近幾年,發生了多起高位遠程地質災害,例如2017年在四川茂縣,滑坡轉化為碎屑流,滑動2800米后掩埋了新磨村,導致70余人遇難。

            第三是未知風險源識別。極端暴雨常態化導致了原本屬于穩定的斜坡轉化為欠穩定或不穩定斜坡,尤其對小微型災害體的擾動非常明顯。2023年汛期,北京西郊遭受罕遇的暴雨襲擊,在北京市房山區記錄到4天內降水1025.5毫米,遠超過北京多年平均降雨約600毫米的量值,導致了房山、門頭溝發生了1200多處群發性的小微型流滑地質災害。2024年,廣東、福建、湖南、廣西等南方地區因極端降雨也發生了群發性小微型流滑地質災害,特別是湖南資興縣,曾出現降雨量達643毫米的極端天氣,引發了19300余處群發性小微型地質災害。

            記者:面對這些新問題,如何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精準識別與科學評價能力?

            殷躍平:針對這三個新問題的防災減災,我們逐漸探索出一些新辦法。

            首先,對小微型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從易災地質結構角度進行識別,實行“點+面”雙控。例如,從地質結構上,華南地區花崗巖全強風化斜坡、西南地區巖溶煤系復合地層斜坡、華北地區推覆構造斜坡、西北地區黃土—紅層二元結構斜坡等都是地質災害的易發易災區。

            其次,從成災地貌上看,上陡下緩的靴狀地貌、滑坡下部的溝谷地貌、高陡危巖帶等都易于形成遠程災害。

            再次,應開展不同降雨工況下,甚至地震工況下的中型、小型和微型地質災害隱患點評估厘定和風險分級評價。對近年來的多起特大災害的復盤分析表明,即使是安全系數大于1.2的穩定斜坡,在罕遇暴雨的作用下,也會形成新的災害,這也就是每年汛期大量地質災害發生在隱患點之外的重要原因。

            我們對2024年汛期福建、廣東、湖南的群發性小微型地質災害進行復盤,發現即使是安全系數大于1.8的超穩定全強風化花崗巖斜坡,在罕遇暴雨作用下,也會失穩滑動,特別是切坡建房未支護的斜坡更易失穩成災。

            記者:我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殷躍平:在調查識別隱患點的基礎上,需要對災害發生的時間作出及時判斷。目前,在全國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的基礎上,主要采用群測群防的方式進行監測預警。

            “十四五”以來,我國地質災害科技減災的能力顯著提升,并對6.6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監測預警儀器。但是,由于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散布于運行環境復雜的廣大農村山區,受技術精度的限制,這種監測預警儀器主要適用于大變形的短臨預警。同時,這些隱患點威脅對象一般僅為數戶人家,受經費的限制,監測點主要采用主剖面的方式布設,對災害體面上的控制精度仍然有限,因此稱之為普適型監測預警儀。近三年來,普適型監測預警儀成功預報災情約150起,涉及可能傷亡人數3000余人,并有效預警險情近600起,緊急撤離約1.1萬人,推動了我國地質災害從群測群防體系向“人防+技防”相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提升。

            記者:極端氣候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提高復雜山區重特大地質災害隱患的專業監測預警能力?

            殷躍平:經過多年努力,威脅百人以上的滑坡基本得到控制。但是,泥石流成為對人民生命財產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災種。

            經統計,目前全國威脅人數大于100人的泥石流隱患點約有4800處,其中威脅人數大于1000人的泥石流溝有240多處。受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對泥石流的監測預警難度也更大,造成的重特大地質災害風險更高,特別是在西部高寒山區,無法利用現有的普適型監測儀器作出及時預警。

            2024年8月3日,四川康定姑咱鎮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從海拔5000米高山啟動后形成山洪泥石流災害,致使雅康高速康定至瀘定段日地1號隧道至2號隧道間橋梁垮塌,姑咱鎮日地村房屋沖毀,造成27人死亡。據了解,當時,姑咱鎮日地溝溝口的降雨量僅25毫米左右,并未達到泥石流發生閾值。

            這是由于西部高山區易形成地形雨,降雨量從溝口到半山腰再到溝頂差別很大,溝口降雨量雖然僅幾十毫米,但后山可能已達到特大暴雨等級。

            實際上,針對這些地區高位泥石流的專業化監測預警設備的研發已經較為成熟,關鍵是認識上的問題。泥石流大多發生在高陡偏遠山區,通常對其調查勘查精度不夠、成災動力學機理研究不深、監測預警技術適配性較差、工程防治等級偏低,這也是每年汛期重特大泥石流災害易發高發的原因。因此,對于威脅百人、數百人,甚至千人以上的西部高山或極高山區的泥石流災害點,必須走更加專業化的監測預警之路,即“技防”為先、“人防”輔助。就像疑難雜癥僅靠社區醫院是不行的,必須依靠三甲醫院的力量。

            記者:極端氣候下,如何提高地質災害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殷躍平:除了極端氣候的影響,人類工程活動范圍的擴大,也加大了地質災害發生的潛在風險。尤其是復雜山區的城市、鄉鎮和居民點建設的擴張,切坡建房和切坡修路的范圍擴大,令原本穩定的坡體變得不再穩定,遇極端氣候更易誘發地質災害,在某些地區甚至出現“切坡就滑”的現象。

            在防災減災體系中,調查評價和監測預警僅是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中的一環,要與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相結合。針對當前災害中心向鄉村轉移的現狀,要加強農村國土空間規劃中地質安全風險評估,特別是農民切坡蓋房,要指導進行簡易治理,可以采取修建矮擋墻等降險措施,屋后還要留出一定的避讓距離,以降低災害潛在風險。

            在一些礦區,人口迅速增加,地質災害風險明顯增高。要針對村莊、居民點,開展“以人為本”的精準調查,加強易災地層的隱患點與崩塌滑坡易發區帶“雙管控”。應運用新理論新技術,科學劃定地質災害紅線,該搬遷避讓就搬遷,該監測預警就安裝設備,該治理就做好工程治理。只有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正確處理好國家能源安全與人居環境安全的關系。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快速入口
          黨政機關標識
          網站地圖 - 關于本站 - 使用幫助 - 聯系我們 - 網站調查 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承辦: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政府網站標識碼:bm16000001京ICP備1804490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


          建議使用IE9.0以上瀏覽器或兼容瀏覽器,分辨率1280*7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久久AV中文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无中文字幕|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国产精品人妻| 亚洲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不卡| 免费的特黄特色大片|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成人精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brazzers欧美巨大|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日韩| 亚洲av色香蕉一二三区|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天堂av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极品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6699国产精|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第一页| 毛片内射久久久一区| 焦作市| 亚洲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中|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北岛玲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在线成人国产天堂精品av| 日日摸夜夜添狠狠添欧美| 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免费牛牛| 九九热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无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