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十分關心內蒙古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指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強調“保護草原、森林是內蒙古生態系統保護的首要任務”。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
“林草興則生態興”。作為內蒙古林草部門,我們牢記囑托、勇擔使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內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樹牢“兩山”理念,以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為牽引,“三綠”并舉、綠富同興,努力在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守護祖國北疆生態安全中貢獻內蒙古林草力量、展現內蒙古林草擔當。
全要素統籌,創新“三北”工程保障機制
改革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我們堅持以機制創新作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關鍵抓手,一系列新機制新舉措為“三北”工程建設注入新動力新活力,2024年跑出了日均6萬畝的治沙“加速度”。
一是創新工程融合機制。推動防沙治沙與新能源開發融合發展,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立體化發展模式,累計完成治沙238萬畝、配建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實現增綠、增能、增收多贏,在庫布其沙漠規劃建設的一條長400公里、寬5公里的“光伏長城”初具規模。
二是創新多元投入機制。聚焦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建立了國家投入為主、地方配套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2024年爭取到位國家資金261億元,通過設立自治區防沙治沙基金、動員央企參與、開展公益治沙等方式自籌資金100億元,國家項目地方配套資金全部由自治區承擔。
三是創新多方參與機制。“三北”工程建設林草既要當主角,也要唱好“大合唱”。我們出臺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意見,大力推廣“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模式,通過“以工代賑”吸納當地農牧民6.3萬人次、發放勞務報酬8.5億元,實現了既治沙又致富。
四是創新聯防聯治機制。堅持“一盤棋”,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深化蒙甘陜寧冀遼6省區合作,構建起共建共防共享治沙新格局;聯合三峽集團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與塞罕壩相鄰地區治沙9.3萬畝,打造央地合作治沙示范樣板。
五是創新要素保障機制。“三北”工程攻堅戰既要千方百計保進度,又要精打細算降成本。我們堅持就近育苗,建成草種繁育基地36.7萬畝,草種年生產能力達800萬公斤,新建保障性苗圃40處,各類育苗基地39萬畝,年可供各類苗木21億株,不僅能滿足全區9億株的自用,還可輻射周邊,成為“三北”工程重要苗木供應基地。出臺降低治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7條措施,鼓勵各地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打沙障中將本地產的蘆葦、秸稈、灌木平茬物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用省下來的錢治更多的沙。
全點位突破,打好打贏三大標志性戰役
三大標志性戰役有“兩個半”在內蒙古,全國60%以上的工作量也在內蒙古。我們堅定自覺打主攻、打頭陣,推動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重大戰果,兩年來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904萬畝。
一是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守護黃河安瀾。片區分布著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三大沙漠和毛烏素沙地,風沙大,水土流失嚴重。我們把防風固沙和減少入黃輸沙作為攻堅重點,兩年來完成防沙治沙1489萬畝。重點推動黃河“幾字彎”沿岸防沙治沙林草帶全線貫通,南岸在庫布其沙漠北緣從丘陵到黃河構筑起綠化帶、淤地壩、光伏治沙帶、鎖邊林“四道防線”,北岸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建設一條長200公里的鎖邊林草帶,入黃泥沙量由過去的2700萬噸降到400萬噸。全面打響毛烏素沙地殲滅戰,80%的面積已披上“綠裝”。
二是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守護首都“后花園”。我們統籌推進沙化土地、退化沙化鹽堿化草原、河湖濕地保護修復,兩年來完成防沙治沙1065萬畝。大力推廣“以路治沙”,赤峰市翁牛特旗將防沙治沙與農村公路建設緊密結合,建設穿沙公路31條、510公里,帶動治沙95萬畝,烏丹至白音套海穿沙公路入選全國“十大最美農村公路”。實施“滅黃”行動,去年興安盟境內的6萬畝裸露沙地被全部殲滅,今年還將有9個旗縣實現流動沙地全部殲滅。
三是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構筑起河西走廊阻沙“綠色防線”。片區內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氣候干旱、水資源匱乏、流沙活動頻繁。我們著力阻斷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匯合連片、南侵河西走廊,阻攔烏蘭布和沙漠輸沙入黃,兩年來完成防沙治沙280萬畝,騰格里沙漠邊緣累計后退25公里,初步遏制了兩大沙漠的“握手”態勢。通過跨省區聯防聯治,建設蒙甘、蒙寧邊界沙漠鎖邊林草帶,堅決阻止沙漠入侵河西走廊。
全方位管護,切實守護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
防沙治沙“三分治、七分管”。我們把加強建后管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一手抓治標、解決突出問題,一手抓治本、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堅決防范“邊治理、邊破壞、邊修復”現象發生。
一是下大力氣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打破“保護不保護、補貼一樣發”的習慣性做法,建立草原補獎資金發放與農牧民履行義務掛鉤機制,實現“以效定補”。堅持試點先行,通過舍飼圈養、集中托養、異地代養等市場化手段實現少養精養,去年分流超載牲畜377萬羊單位,17個試點旗縣草畜平衡指數降到10%以下,今年在99個地區和單位全面推開試點經驗,用一年時間集中攻堅,確保年內全區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數降到10%以下,歷史性解決困擾內蒙古多年的草原過牧問題。
二是大力糾治毀林毀草行為。始終保持打擊毀林毀草違法違規行為高壓態勢,近年來先后開展了林草倒查10年、打擊毀林毀草、三北地區林草濕荒綜合執法以及全區住建和生態環境領域違法問題集中整治等專項行動,2021年以來累計整治涉林涉草問題6.16萬個,恢復林草植被115萬畝,挽回經濟損失近29億元。今年開展了毀林毀草違規違法行為集中整治,動員全區上下打一場遏制毀林毀草總體戰,著力減存量、遏增量,系統治理毀林毀草問題。
三是探索生態建設成果管理新機制。圍繞“三北”工程建設成果“誰來管、怎么管、管不住怎么辦”的問題,積極探索“三北”工程建設成果由國有林場代管機制,推行“場外辦場”“場外管林”等托管方式,不斷提升管護質效。
四是健全林草行政執法體系。針對機構改革后公安機關不再代行林業行政處罰權、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被撤銷、大部分基層林草工作站被撤并,導致“執法體系不暢、執法力量薄弱”的情況,由自治區政府連續2年授權公安機關行使林草行政處罰權,防止執法出現“空窗”,同時加快建設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林草執法隊伍,自治區林草局增設了行政執法處、新建林草資源監測保障中心;盟市采取“撤一設一”方式相應設立林業和草原資源監測保障中心;旗縣統一在農牧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下設林草執法中隊,實行“林草為主、農牧為輔”的雙重管理體制;828個林草資源富集的蘇木鄉鎮在生態保護辦公室、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掛牌設立林草工作站,配備專門林草工作人員,林草執法力量得到全面加強。
五是壓緊壓實監管責任。圍繞“發現不及時、監管不到位”問題,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制度,將林草資源監管作為村級巡察的重要內容,全面壓實鎮村干部監管“前哨”作用;壯大管護隊伍,選聘4.68萬名護林員、草管員,實施網格化管理,加大巡護頻次,及時發現、制止和上報毀林毀草行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確保林草資源管護無死角、無盲區。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