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為深入學習宣傳研究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在京組織召開“兩山”理念20周年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座談會。
思想碰撞生火花,研討交流聚智慧。座談會上,基層代表、專家學者、新聞出版工作者、國際公益組織代表暢所欲言,共話“兩山”理念傳播,共議如何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故事,在思想碰撞中開啟了“兩山”傳播與踐行的新征程。現摘登部分發言內容,以饗讀者。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處長魏芬
在學思踐悟中汲取奮進力量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于歷史、立足當下、面向全球、著眼未來,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系統闡釋了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
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完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的編輯出版任務。這部著作全面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為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提供了權威讀本。通過學習文選,能夠深刻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全面掌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歷程、豐富內涵和實踐意義。去年11月出版發行的《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系統呈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工作重要論述的科學體系、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我們要結合學習兩部著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開創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不懈奮斗。
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局長饒如鋒
爭創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區
湖州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綠色發展先行地,是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全球唯一的生態文明國際合作示范區。“兩山”理念的思想星火,從湖州走向全國、影響世界,成為照亮中國發展道路的綠色燈塔。
生態是湖州最大的特色,綠色是湖州最亮的底色,美麗是湖州最顯的顏色。20年來,湖州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實踐了“全域蝶變、礦山涅槃、朱鹮歸來、竹韻新生”等一批典型案例,有力推動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建設。今年7月12日,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浙江周活動開幕,湖州有五大案例入選“兩山”理念浙江實踐案例并進行了宣傳介紹。7月14日,在自然資源部推薦下,湖州受邀參加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中國‘兩山’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專場活動并作經驗介紹。
面向未來,我們將繼續在“兩山”理念指引下,全面建立健全“3793”工作體系,全面推進自然資源“153”綜合改革,全力爭創全國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先行示范區、全國生態文明典范城市自然資源綜合改革區、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踐行區。
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鄉長馬永慶
“黑色產業”退場,“綠色產業”接棒
史家營鄉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西北部山區,小煤窯產量曾占全市的1/3。2005年起大規模關閉煤礦,到2010年142座煤礦全部關閉。
為踐行“兩山”理念,自2010年起,曹家坊礦區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模式開展生態修復: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明確轉型發展目標任務,打造集多種自然生態要素于一體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空間;二是明晰界定產權,充分調動村民和企業管山治山的積極性;三是科學實施修復,提高山體防災減災水平,有效保護曹家坊村免受洪水侵害;四是將生態修復治理與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百瑞谷景區。
一系列舉措,提升了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打通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促進了村民增收和鄉村產業轉型。昔日廢棄礦山轉變為生態良好、風光旖旎的3A級景區,帶動周邊群眾260余人就業增收。隨著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24年村民年均收入增至2.8萬元,比2010年增長一倍。
從“黑色產業”退場到“綠色產業”接棒,曹家坊礦區綠色轉身的關鍵,主要在于堅決落實“兩山”理念,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兩山”轉化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單菁菁
講好海洋開發與保護的平衡故事
中國,是一個擁有3.2萬公里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里主張管轄海域的海洋大國。平衡海洋開發與保護,是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命題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海洋開發與保護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一是生態保護修復夯實基礎。在自然資源部統籌下,實施“藍色海灣”等重大工程,劃定15萬平方公里海洋生態紅線,建成352個涉海自然保護地。各地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修復岸線、濕地,重塑了近海生態。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布局。天津發展高端船舶裝備制造,威海、連云港推動傳統漁業升級并培育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與附加值,實現了經濟與生態雙贏。三是科技創新賦能驅動發展。如曹妃甸海草床修復項目創新全流程技術,顯著提升修復效率和生物多樣性。大數據、AI等新技術助力精準監測、科學規劃和有效保護,推動碧海銀灘轉化為金山銀山。
未來,我國應進一步創新生態友好型海洋開發模式,發展綠色可持續產業;強化科技支撐,提升海洋綜合治理能力;推廣“廈門經驗”,完善制度設計,引導科學用海、全社會護海;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藍色經濟等領域深化國際合作,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利用網絡和各類國際平臺,多形式、多渠道傳播中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與努力,提升國際影響力。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彭志杰
以精神之力推動“兩山”實踐走深走實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塞罕壩林場的發展史是“兩山”理念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幾代塞罕壩人通過擴綠增質筑牢生態根基,讓林場成為守衛京津的綠色生態屏障,先后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和防治荒漠化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通過興綠轉化激活生態價值,“碳庫”變“錢庫”的路徑持續拓寬,生態旅游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完整產業鏈;通過護綠夯實生態屏障,創新構建和全面落實“12358”防火管理體系,實現建場以來無重大森林火災的目標;全面推行林長制,形成全域覆蓋的責任體系。2021年,塞罕壩林場人工林森林生態系統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100+案例”,昔日荒漠已成動植物棲息樂園,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跡。
新征程上,塞罕壩林場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以精神之力推動“兩山”實踐走深走實。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潘新春
凝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力量
為滿足共建“一路一帶”沿海國家要求,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創建了“推行海洋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項目凝聚了21個沿海國家的100多個機構和10多個國際組織,合作編制的海洋空間規劃已成為當事國家進行海洋開發、生態保護、綜合治理的重要工具。基金會連續4年發布《海絲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報告,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和合作國家的治理水平。
基金會積極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播活動:連續8年舉辦全國海洋凈灘公益活動,在沿海300多個城市開展千余場形式多樣的活動,形成了一支由40多個地方社會團體和10多萬名志愿者組成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力量;連續5年實施全國美麗海洋行動,解決老百姓身邊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30多個,資助的福建大嶼島生態修復項目,被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列為社會組織資助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資助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60多所中小學校建立海洋圖書館,9年來累計開展海洋科普活動600多場,并為考上海洋院校的600多名學生頒發“勵志深藍”獎學金;連續多年聯合有關機構舉辦海洋文化創意大賽和海洋文化發展論壇等活動30多場,800多所高校和200多個機構參與大賽作品創作,提升了民眾的海洋生態文明意識。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林震
讓“兩山”故事聽得見信得過傳得開
講好“兩山”故事,關鍵在于要讓人“聽得見、信得過、傳得開”。一要構建多元協同的傳播體系,整合政府部門、主流媒體、智庫機構、社會組織與企業等力量,推動傳播主體多元化與系統聯動,以“大外宣”理念為指導,結合公共外交、文化交流、學術合作等形式,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國際傳播格局。
二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效能,尤其是要在一些景點和博物館,布設具有親和力和專業知識的多語種數字虛擬人。如參考黃河九省自然、地質博物館聯盟的做法打造全國聯盟,提升中外游客沉浸式體驗,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三要加強地方特色傳播與內容創新。結合各地豐富的綠水青山資源和“兩山”轉化故事,以故事化、視覺化和個性化的傳播方式展現多彩的“兩山”故事,形成鮮活生動的國際傳播“萬花筒”和“大合唱”。
四要加強傳播品牌打造和傳播路徑拓展。目前,國內已形成了“生態中國”“秘境之眼”“中國山水工程”等視頻傳播品牌。未來,需要重點考慮如何讓這些精品走向國際,要加強多語種專門人才培養,豐富傳播形式,擴大傳播隊伍。如借助海外華人華僑進行“親情傳播”,還可與境外媒體、智庫、大V等合作,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濕地野保處處長教效同
為候鳥棲息留住好生態
天津是東亞至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關鍵節點,鳥類資源非常豐富。截至2025年4月,天津共觀測記錄野生鳥類達47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31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78種。
近年來,天津大力推進“871”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即875平方公里濕地自然保護區、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和153公里海岸線保護修復建設,候鳥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生態向好的同時,天津不斷加強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建立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政策法規,完成《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充分發揮科技作用,為遺鷗佩戴背負式衛星追蹤器,清晰掌握了遺鷗的遷徙軌跡等數據;充分利用“愛鳥周”“野生動植物宣傳月”等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活動。今年春季,七里海、北大港、大黃堡、團泊4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共觀測到超過百萬只候鳥遷徙過境。
這種轉變充分展現了“兩山”的魅力。天津將繼續完善一體化智慧監測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推動公眾參與,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天津力量。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青松
用文學力量守護自然之美
生態的核心在于“關系”,即人與自然、萬物與地球的關系。它提醒我們,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當下時代雖以智能、算法和大數據為表征,但其根本特征應是“綠”與“美”。科技是手段,而“美”蘊含著生活的目標——快樂、安寧、健康、幸福。“美麗中國”目標,正指引著我們前行。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強調生態原真性與完整性;天然林保護工程成效顯著,森林質量、生物多樣性大幅度提升;大江大河經過生態治理,重現清流。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生態環境的改善上,更體現在人對于自然和生活的重新認識上。
全國生態日的設立不僅是紀念,更需要激發每個人的行動。作為生態文學創作者,我已連續4年主編了《中國生態文學年選》,通過篩選、刊登優秀作品持續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我堅持生態文學創作與研究30余年,以生態故事反映人與自然關系,《塞罕壩時間》《相信自然》《北京的山》《看得見的東北》……一部部作品關注當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就、新變化,力求讓讀者不僅得到美的享受,還能收獲許多關于大自然的知識。“美”是一切藝術與生命的源泉,在古希臘語中,“美”即“自然”,生態保護的本質,正是守護這份自然之美。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項目主任金文佳
助力中國成為全球NBS標桿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致力于將中國踐行“兩山”理念的生態治理經驗,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框架推向世界,助力中國成為全球NBS標桿。
NBS強調保護恢復自然以促進人類福祉與和諧共生,與“兩山”理念高度契合。即將發布的全球21個NBS優秀案例報告,收錄了北京密云水庫上游小窩鋪案例,展示了中國通過森林與流域管理保障水安全、提升生態系統韌性的經驗。
此外,IUCN與自然資源部緊密合作,發布多份權威中英雙語報告。一是在IUCN論壇發布《廈門實踐》,總結廈門30年探索經驗,系統呈現如何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融入城市發展,獲國際高度贊譽。二是在全球濱海論壇發布《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匯集8個案例(5個中國,3個海外),彰顯中國在融合防災減災、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領導力與示范價值。三是發布首批對標國際標準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量化展示綜合治理、社區參與、經濟共贏成效,以及生態系統服務、氣候韌性、生物多樣性的提升,實證“兩山”理念落地路徑,展現中國在全球氣候與生物多樣性議程下的領導力。
未來,IUCN期待與各界繼續合作,發掘和分享更多中國優秀實踐,將中國生態治理的智慧與解決方案貢獻于全球可持續發展。
澎湃新聞編委/北京新聞中心總監吳玉蓉
向世界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探索
今年6月,我們推出微紀錄片《想象的大象》,追蹤了5年前“短鼻家族”亞洲象北移事件后的現狀:象群添丁、分群生活,當地建立起四級聯管聯控機制保障其安全。這部作品不僅獲外交部發言人轉發,更在海外社交媒體獲得大量傳播。這印證了生態文明故事是人類共同珍視的文明價值,能引發全球共鳴。
近年來,我們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議程,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派遣記者現場報道,主動設置議題、提問發聲,向世界傳達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努力與成就。作為中文媒體,澎湃新聞已成為全球了解真實中國的重要窗口。2024年,全球50多個國家的上千家主流媒體(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轉載引述澎湃內容超4.6萬篇。2025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同比增長37%,充分體現了澎湃在國際傳播領域日益提升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兩山”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是新時代中國最富感染力的敘事之一。我們將繼續深耕這一領域,創新傳播形式,用好自帶國際流量的生動案例,借助國際平臺與渠道,向世界講好中國追求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的探索與貢獻,讓全球“聽得見、信得過、傳得開”。這既是媒體的責任,也是時代賦予的機遇。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社長王永梅
將“兩山”理念傳得更遠影響更深
2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種下了一顆綠色的種子。這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更是一顆思想的種子。20年來,這顆種子帶著蓬勃生機,改變中國、影響世界,展現了真理的力量。
中國自然資源報社是自然資源新聞宣傳的主力軍、主陣地、主平臺、主渠道。宣傳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們的職責與使命。讓“兩山”理念傳得更遠、影響更深,需要我們做好“四個結合”。
一是把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宣傳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結合好。把核心要義、時代價值特別是蘊含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學習好、闡釋好、宣傳好,既要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關系,也要統籌好生態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關系等。
二是把宣傳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結合好。自然資源領域是一座新聞“富礦”,要堅持走基層、轉作風、轉文風,既要把思想理論講透徹、講明白,讓群眾愿意聽、聽得懂;又要把一線實踐講生動、講鮮活,讓百姓可感可知、共情共鳴。
三是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好。報紙和新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今年,為紀念“兩山”理念20周年,我們系統謀劃打造了“我為綠水青山代言”等一系列融媒體產品,既有站位高、思想深、即事明理、事理交融的述評和訪談,也有“沾泥土”“帶露珠”的微紀錄片、視頻、漫畫長卷等新媒體作品。通過新老媒體相融,立體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兩山”路上的巨大變化。
四是把內部融合和外部聯動結合好。推動構建內外聯動的自然資源宣傳大格局,在強化“一部兩局”宣傳融合的同時,開放辦報辦刊辦新媒體,加強與中央主流媒體、出版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社團組織等的交流合作,凝心聚力傳播好“兩山”理念、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好故事。
(文字整理:王瑜婷 白潔 王婉 高婕)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