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掛在稻葉上的露珠剛剛折射出細碎的銀光,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抱龍村村民李大叔已經溜達到田邊,在手機“耕智查”App上忙了起來。
屏幕上,村里哪塊是永久基本農田、哪塊是一般耕地、是否能種經濟作物,一目了然。
“以前總說耕地不能占,可這片是耕地還是林地?咋樣算是違規?我們哪分得這么清楚。”李大叔指著通過二維碼掃出來的信息說道,“現在好了,手機一掃就明白,后面還跟著政策法規和違規被罰的例子,誰還敢瞎折騰!”
把政策送下鄉,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這段時間,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深入村鎮解群眾難題,想方設法把耕地保護的“硬框框”變成群眾聽得懂的“家常話”。
從“會議室”到“田埂上”
政策有了“翻譯官”
“大家看這張圖,紅色區域就是碰不得的‘高壓線’。去年鄰村有人在這些區域種檳榔,結果樹得移走不說,情節嚴重的還被罰了款。”在昌江縣海尾鎮,當地自然資源和規劃所的工作人員正蹲在田埂上,給種植大戶們“傳經送寶”。
褲腿沾滿了泥土,陽光曬紅了臉頰。講解的人說得仔細,種植大戶們也聽得認真,還不時點頭附和。這樣的場景,在海南廳“政策下鄉”行動三級聯動宣傳中并不鮮見。
“某合作社在耕地上建冷庫被罰款20萬元;某企業違規占地蓋廠房被強制拆除;某人非法占用農用地被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海南廳耕地保護監督處副處長胡雁娟正給150名市縣宣講員“充電”。這些帶著“痛感”的案例,讓宣講員們把“耕地紅線不能碰”的警醒刻進了心里。
到了市縣,宣講方式更接地氣。在東方市江邊鄉,一場“政策下鄉”宣傳培訓會正在進行。專家深入淺出地為鄉鎮干部、資規所工作人員、農場負責人等解讀耕保政策,并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現場答疑。
“以前對很多政策細節一知半解,現在我心里可有底兒了。”一位參與培訓的鄉鎮干部說,“解了我工作中的‘心結’和‘疙瘩’,這種培訓,實用又好用!”
充滿了“電”,各級宣傳員們走出辦公室、走進田埂間。“以前村干部說這不能占那不能占的,我們總覺得是嚇唬人。”江邊鄉村民符大姐坦言,“現在看宣傳案例里說鄰村有人因為違規占用耕地被罰了,到底能不能做,我心里跟明鏡兒似的。”
從“看不懂”到“用得上”
創新架起“連心橋”
“各市縣可預留不超過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的5%作為規劃機動指標”;
“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林地定額指標專項保障鄉村產業用地用林需求”;
…………
在“鄉村產業項目用地用海保障與鄉村振興新機遇”政策解讀“面對面”第一期活動中,海南廳改革綜合處副處長姚鑫現場剖析用地用海相關政策。
“我們計劃建設一個農產品加工廠,在用地方面有哪些優惠政策和審批流程?”“耕地上什么能種、什么不能種?”解讀現場時不時被來自相關企業、村“兩委”的代表打斷,大家不停地舉手提問。
見招拆招。梳理從項目立項到用地審批全流程、介紹農村產業用地政策……姚鑫有問必答,讓各方代表吃下了“定心丸”。
“我們采用‘現場直播+錄播回放’模式,想讓好政策帶來的好聲音傳得更遠。”姚鑫說道。
在屯昌縣,當地組織沒能到現場的村民觀看錄播回放。“以前看不懂政策文件,現在專家講得通俗易懂,還能反復看,真是太方便了。”村民王先生說道。
儋州市海頭鎮的地瓜、鳳梨以及峨蔓鎮火山地區套種的仙人掌、豆類等都是地方發展的特色產品,當地在回放錄像中截取和耕地長效穩定利用相關的宣講內容,作為重點循環播放。
“最讓農民覺得貼心的,是政策和需求的精準對接。”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科科長羊韜源直擊要點,“‘政策下鄉’行動讓大家知道了不是光說‘什么不能做’,還告訴了他們該‘怎么做’。”
從“軟約束”到“硬杠杠”
構建耕保新格局
幫助村民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耕地衛士”,對耕地保護至關重要。
近日,海南廳公開通報了5起典型案例,以此警示各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種“零容忍”的態度也通過“政策下鄉”行動變成了群眾都懂的“硬規矩”。
為了讓政策傳播得更廣更遠,各地也是想足了辦法、用盡了心思——海口、澄邁制作推送耕地保護政策宣傳短視頻,吸引大量網民點讀和轉發;三亞在線上開展耕地保護有獎知識問答,4000多村民跟著手機學政策;東方開展“敲門行動”發放耕保告知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政策要點……
從會議室到田間地頭,從政策條文到百姓語言,這場覆蓋全省除三沙之外的18市縣、218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2558個村委會、597個居委會和18個農場的“送政策下鄉”行動,正逐步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海南耕地保護新格局。
李大叔望著遠處“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標識牌,嘀咕著下半年要種兩季稻。“以前覺得種地賺不了大錢,現在知道這不僅是自家的地,更是國家的‘命根子’。”李大叔說,政策吃透了、道理明白了,守好這片田,心里踏實。(薛亮 尹建軍 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