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新疆,天高云淡,色彩斑斕,處處呈現祥和繁榮的景象。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天山南北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欣欣向榮的滄桑巨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引領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疆自然資源系統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強化政治擔當、忠誠履職盡責,聚焦自然資源“兩統一”核心職責,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力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嚴格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開發與保護并重,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近年來,新疆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牽引,統籌劃定“三區三線”,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十三五”以來,新疆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劃定并啟用“三區三線”成果,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制度,在報批實施自治區、地(州、市)、縣(市、區)三級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上,加快編制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建成覆蓋自治區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不斷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詳細規劃在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完善功能配置等方面的功能,不斷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能力;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用地審批“硬杠杠”,嚴禁“三高”進疆;有序推進重點自然保護區、河流等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夯實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基礎。
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新疆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加力推進已閉坑礦山、政策性關閉小煤礦和砂石粘土礦治理,自然保護區1021個應退出礦業權全部整改到位、171個礦山完成恢復治理;查明未治理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并將治理目標任務分解下達至地(州、市),加快推進圖斑銷號。
同時,新疆大力實施額爾齊斯河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規模化推動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投入1.56億元,開展歷史遺留廢棄工礦土地整治,有效改善礦區地質環境;成功申報實施4個國家級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規劃生態修復面積66.86平方公里;協同開展荒漠化綜合防治,全力打贏“三北”攻堅戰,將1547.78萬畝適宜造林綠化空間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深挖資源潛力,推動新一輪找礦突破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成礦條件優越。在這片遼闊土地上,大自然的饋贈格外慷慨,“山山有金銅鐵、盆盆有煤油氣”。進入新時代,新疆從戰略和全局高度謀劃推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打造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
“十四五”以來,依托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新疆形成了鋰、金、鈦鐵、銻、螢石等一批資源儲量達到超大型規模的找礦成果,建成并鞏固18處大型資源基地,阿勒泰、巴音郭楞等地新發現4N8級高純石英礦,阿克蘇新發現超大型鋯鉿礦,且末、烏魯木齊等地實現本土油氣勘查成果“從無到有”突破。
目前,來自全國的1.5萬名地質工作者奮戰在天山南北,形成“找礦大會戰”局面。截至2024年年底,新疆提前完成“十四五”14個礦種找礦目標。2022至2024年,新疆礦業權出讓數量實現三連增,收益分別為144.6億元、232.6億元和290億元。
這一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自然資源系統與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礦產勘查、礦業權出讓等工作,在組織保障、人員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自治區政府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加快推動找礦突破。新疆全面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大幅提升礦業權審批和出讓效率;整合國有地質勘查隊伍,重構地質勘查開發“主力軍”格局,切實增強找礦技術力量;充實地質勘查管理、地質研究等機構力量,強化專家智庫建設,助推戰略性礦產勘查。
新疆爭取自然資源部支持,推動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新疆圍繞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支持開展戰略性礦產調查等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和國有資金出資的風險勘探投資基金可自籌資金開展戰略性礦產調查,出讓后除了返還有效調查投入資金外,還給予成交價一定比例資金補償。
新疆還積極構建多元化地質勘查投入格局,組建總規模達18.01億元的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投資基金,自治區、地(州、市)、縣(市)不斷加大投入,拉動社會資金320多億元開展油氣及非油氣勘查。
此外,新疆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成立高能級“懷柔國家實驗室新疆基地”,創建礦產資源與數字地質、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成礦預測等重點實驗室等;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建立三級野外綜合保障體系。
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召開地質援疆工作啟動大會,以地質援疆工作賦能新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民生保障和改善。新疆礦業發展,未來可期。
牢守耕地紅線,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十四五”以來,新疆牢記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守牢耕地保護紅線,修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圍繞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耕地開墾費征收管理等出臺一系列舉措,積極構建耕地保護長效機制。
新疆堅持耕地保護優先,加強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推動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強化耕地用途轉用監督,嚴格控制各類新增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審批,切實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調整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范圍,將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懲機制,用好耕地保護考核獎懲基金,實現自治區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強日常耕地執法監察,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大幅下降。
主動靠前服務,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新疆地域遼闊,未利用土地面積居全國首位。為盤活存量空間、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新疆一手抓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力保建設用地剛性需求;一手抓土地資源高效節約集約利用,加快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
新疆聚焦重大項目、重大平臺等“六重清單”,推出保障重點項目用地“9條措施”、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20條措施”等,精準配置空間要素資源,調度解決各地用地報批難題。編發“一張圖”看懂重大建設項目規劃和用地手續辦理、建設用地預審與規劃選址及報件“最多審一次”標準化清單等資料,加密會審頻次、規范審查要件、精簡優化流程,將建設項目規劃選址和用地預審、用地批準和規劃許可證合并辦理,建設用地報批審查效率提高40%以上。2023年,國家能源集團能源集成創新基地落戶哈密市。為推動該基地早開工、早見效,新疆自然資源部門靠前服務,高效聯動,僅用15個工作日就辦結用地報批手續。
同時,新疆嚴控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建設項目開工、竣工、容積率和閑置情況動態監測,實現建設用地供后開發利用全流程監管。各地加快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持續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近年來,新疆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率位居全國前列,單位 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指標持續下降。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指導下,各地自然資源部門持續強化要素保障,烏魯木齊、博爾塔拉等上線“土地超市”,讓項目從“被動等地”轉變為“主動選地”;昌吉回族自治州建立州縣兩級聯動與調度機制,實現重大項目用地快報快批;阿勒泰地區提供土地利用信息查詢服務,幫助項目避讓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
“未來,我們將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持續提升用地審批質量和效率,確保用地符合管控規定、審批規范高效有序。”新疆廳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處負責人說。(何偉)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