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重慶市分別向社會發布兩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主要數據成果。
上海“三調”數據成果全面反映了該市國土利用狀況。數據顯示:在耕地保護方面,自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二調”)以來,上海共補充耕地34萬畝,并通過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推動全市耕地質量顯著上升;在節約集約用地方面,上海建設用地總量較“二調”增加了165平方公里,城市開發邊界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工作成效顯著,建設用地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總體相適應;在生態建設方面,10年間,上海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濕地等地類合計凈增了58萬畝,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三調”成果也反映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夠、用地布局和結構仍需調整優化、生態布局不盡合理等問題,為上海進一步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加強國土資源利用計劃聯動管理、推動城市更新、有序實施生態建設提供了管理依據。
重慶“三調”數據顯示,10年來,全市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水域、濕地等地類面積合計增加了904.65萬畝,增長13.73%,生態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與以往調查相比,此次“三調”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調查內容更豐富。細化了城鎮建設用地分類,全面調查了各類國土管理和利用屬性,為后續自然資源管理和利用奠定了基礎。二是標準更加精細。建設用地圖斑最小面積從“二調”時的400平方米減少到60平方米,耕地、林地圖斑從600平方米、1500平方米減少到400平方米,其他地類精度也有相應提升。三是技術更為先進。“三調”在遙感、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常規調查技術基礎上,建立并全面應用了“互聯網+調查”機制,調查效能全面提升。四是調查精度更高。在國家優于1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的基礎上,自主采用了優于0.2米高分辨率航空遙感影像,全市圖斑數量比“二調”增加了2.2倍。
下一步,重慶將以“三調”成果為基數和底圖,合理確定耕地保有量,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布局,逐步調整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持續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特別是對石漠化地區、廢棄礦山等實施生態修復。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