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沿著山路盤行而上,轉過最后一道彎,穩穩地停在毛納村村口。
遠山如黛,溪水潺潺。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的毛納村,就藏于青翠掩映的山間雨林中。
“來歇歇腳,喝口茶吧!”剛進村,就有好客的黎族大姐招呼道。
“先不急,去茶園看看。王越在那邊等著呢。”水滿鄉自然資源和規劃所所長王學宗指著不遠處,只見綠葉叢中的一抹鮮紅身影甚是亮眼。
王越,是村里懂茶的“90后”。
清晨下過陣雨,放晴后的茶園蒸騰著水汽,襯托著葉片鮮翠欲滴。“拇指和食指捏住,使個巧勁兒,不能用指甲掐斷哦。”王越一邊告訴記者訣竅,一邊示范,指尖翻飛采下一葉嫩芽,攤開在掌間。
“這里緯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土層深厚,加上四季溫差小、終年云霧繚繞,我們的大葉茶可不一般。”從茶園一路回到自家茶屋,她沏水泡茶。熱水倒入茶壺的瞬間,墨綠色的茶葉根根豎起,清香撲鼻。
“前些年,我在外地做餐飲,看著巴掌大小的鋁箔袋里塞些初加工后的大葉茶葉子,就能賣出近百元。”王越說,想到自家的30多畝茶園,她意識到綠葉子也是“金葉子”。
打定回鄉創業主意的王越重返大山,一頭扎進茶園。但采茶路并沒有想象得那般順利。
“有一陣子,鄉親們都背著竹簍一股腦兒鉆進雨林采茶。沒多久,野茶被采光,甚至有人趁夜把成片的林子砍倒種大葉茶。”毛納村黨支部紀檢委員王政珠告訴記者,就在全村掀起“茶葉熱”時,毛納大葉茶卻遭到茶商冷落:“你們村的茶味道大不如前了!”
哪里出了問題?大家一時都沒了主意。
得知情況的五指山市林業局派來的林業專家道出緣由:熱帶雨林氣候讓村里土壤富含礦物質,是茶葉里茶多酚的主要來源。以前野茶賣得俏,源于雨林潤澤。
村民們起初不懂“林茶共生”的理念,但得知砍了樹、毀了林就意味著斷了大葉茶的生路后,大家恍然大悟。
于是,在五指山市自然資源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市林業局的規劃指導下,毛納村拿出了一套“治療方案”:山頂保留原始林發揮“綠色水塔”作用;山腰種茶,五叢為一組間種母生樹,以木護茶;山腳則將先前開墾種田的土地又用來種樹,并以竹子芭蕉固土。
施了“好方子”,短短幾年間,毛納村“藥到病除”。如今,村里一葉成一業,林茶休戚與共,依著山勢向遠處綿延。
“還是原來的味道”,茶香縈繞阡陌,吸引八方來客。用3萬多根竹子搭建而成的毛納村游客中心已成為“打卡地”,特別是黎寨船屋民俗展示區、活動演藝區和黎族服飾體驗區格外受歡迎。
“我喜歡黎族的裝飾,一閃一閃,像寶石一樣。”從遼寧沈陽遠道而來的6歲小姑娘朵拉,對這里的一切都感到格外新鮮。
“不用鋼筋水泥,我們以竹為‘骨’打造了游客中心,與遠處的五指山主峰相映成趣。”毛納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經理王思林告訴記者,這些竹子源于“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安吉。
毛納與安吉,相隔2000公里的兩地也因此有了“夢幻聯動”。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毛納村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總書記的囑托,毛納村村民牢記在心。
瓊島陽光燦爛,村子里綠樹成蔭,帶來清爽與涼意。“昨天學了采茶,今天去瞧瞧炒茶。”王學宗帶記者前往村里的“和茹手工茶坊”。
王柏和、王菊茹老兩口在茶坊忙碌,燒紅的爐子上架著一口鑄鐵鍋,菊茹大姐一邊熟稔地翻炒新茶,一邊自豪地說:“總書記就在這里參與炒茶勞動,并買下兩袋茶葉。”
“現在大葉茶肯定不愁賣吧?”面對記者的提問,老兩口相視一笑。原來,毛納村早就跨過簡單賣茶的階段,村子成立的茶葉合作社實現了從“一片葉”到“一條鏈”的產業升級,輻射水滿鄉從“一葉興鄉”到“多鏈開花”。2024年,水滿鄉茶葉種植面積突破1萬畝,茶青收入超1000萬元,多元化的茶產品遠銷海內外。
王學宗說,通往村子的路原本無名,現在叫做“金山路”。三載春秋,時光流轉,如今的毛納村正如總書記所慨嘆的那般:“這個村真是欣欣向榮啊。”(陳琛 薛亮)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