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山色已綠,扎曲河在山谷間奔流,道路兩旁旱獺活躍地張望,牦牛悠然散步吃草。汽車在峽谷一側的土路上顛簸,不知拐了多少道彎,終于在半山腰的一座木屋前停下。
這里是牧民云塔的家。“云塔在家嗎?”記者問。
“不在家,采蟲草去了。”替云塔看屋子的親戚出門相迎。
正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采收冬蟲夏草的關鍵時候,大部分牧民都在深山草甸上忙碌著。
冬蟲夏草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也是被譽為“軟黃金”的珍貴藥材,生長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草甸背陰處。而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瀾滄江發源地的雜多縣,是冬蟲夏草的豐產區。
不過,在這個“中國冬蟲夏草第一縣”,采蟲草是有規矩的。“只能由本縣牧民在5月下旬至6月底采集,且須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采集證》按照技術規程采挖。”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求英江美介紹,6月底之后,則讓高山草甸休養生息。
這是牧民們對蟲草的一重保護,另一重保護就是防止外來人員闖進三江源核心區采集。
一到蟲草采收季,熱青村的尕公就會響應村里要求到峽谷里的關卡值守。作為生態管護員,他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公益崗位補助。
據了解,“一戶一崗”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為推進村社共建共管共贏設置的制度,為保護地每戶牧民提供一個生態公益崗位。目前,已有1.7萬名牧民成為三江源的生態管護員。每年近3.7億元的補助資金,讓當地牧民從草原利用者成了生態守護者和改革獲益者。
曲麻萊縣葉格鄉紅旗村黨支部書記鬧布才讓也是其中一員。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生態管護員,他每天忙著巡山護水、撿拾垃圾、保護野生動物,一旦發現非法采礦、盜獵等違法違規問題就及時上報。
“這兒是水源地,水會流到內地大城市里,可不能弄臟!”鬧布才讓告訴記者,“總書記說要把‘中華水塔’保護好,我們得保護好這山、這水。”
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后,珍愛草原的牧民放下牧鞭當上管護員,干勁更足了。鬧布才讓所在的紅旗村有568戶牧民,負責巡護的面積達18萬畝。大家組成巡山隊、摩托隊、馬隊,自帶糧食,自掏油費,巡護在道路沿線、水系沿岸和高山草原。他們每天要跑三四十公里,兩三天才能把負責區域巡查一遍。
“以前是在自家草場清理垃圾,現在是為國家守護大草原。這里一年比一年干凈,草長得特別好,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鬧布才讓笑著說道。
更讓他自豪的是,在他們的守護下,這里的巖羊從以前的150多只增至三四百只,雪豹、馬鹿等經常在此出現。
“我們是草原的兒子,保護草原,我們是有責任的。”作為土生土長的玉樹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生態保護站副站長才旦,守護在這里已有20年,對三江源充滿感情:“之前看到草原退化,我心里會特別愧疚,老想著要怎么治理、怎么讓生態恢復。”
肩負這份源頭保護的責任,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自2016年成立后,先后投入86.61億元,持續實施黑土灘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場改良、濕地保護、有害生物防治等一批生態修復項目。
為了守護好“中華水塔”,整個青海在發展與保護之間作出了抉擇。青海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處長趙蓉介紹,青海注銷了三江源地區的全部48宗礦業權和水電站,其中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有20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讓三江源守護者欣慰的是,近年來,三江源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現整體提升,林草覆蓋率達74%以上,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不到20%增至80%以上。近5年,三江源地表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面積凈增加309平方公里,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
長江的源頭區域廣袤而獨特,高原野生動物的家園可可西里也在其中。當雪山、草甸漸漸變成黃褐色的荒漠曠野,輕盈的巖羊、翱翔的蒼鷹、三五成群的藏野驢頻繁出鏡,可可西里就到了。4.5萬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是長江北源楚瑪爾河的發源地,被譽為“青藏高原的腎和肺”,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距離唐古拉山口300多公里的可可西里管理處索南達杰保護站,記者見到了管護員江文多杰。他每天的任務是巡山,防止盜獵、盜采、非法穿越,還有救護藏羚羊。
江文多杰在可可西里堅守了11年,經歷過生死考驗。有一次救援巡山隊員,他自己也被困沼澤,只能靠喝水、吃方便面調料包充饑。“第三批救援人員趕到時,我的胃縮小到只吃一根油條就飽了,一周瘦了20多斤。”江文多杰回憶道。
“這是藏野牛,這里是卓乃湖——藏羚羊產仔的地方……”在保護站展廳里,江文多杰對可可西里的動物、丘壑、水系等如數家珍。當走到一張湖泊的照片前,他頓了一下說:“這里是索書記犧牲的地方……”他和伙伴們奮力守護這片土地,不僅是出于對動物的熱愛,還有對可可西里的守護英雄杰桑·索南達杰的追隨和傳承。
在海拔4768米的昆侖山埡口,“綠色江河”公益環保組織的志愿者正在熱情地介紹三江源;在瀾滄江源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志愿者為管護員開展雪豹保護和監測培訓;在西寧,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常常被匿名捐贈人的愛心感動……三江源堅守的從來不只是這片土地,更是一份事業、一個理念、一種精神。
隨著氣溫升高,冰雪消融,水流匯入三江源中大大小小的水曲、湖泊。這些時收時放、時漲時落的水系,猶如綠色脈動,為高原濕地輸送勃勃生機,為下游更廣袤的大地注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基因。(曹悅妮 趙曉光 通訊員 康維海)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