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海水水質整體持續改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于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污染,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公報》顯示,一類水質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一、二類)面積比例為81.3%,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夏季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30170平方千米,同比減少15160平方千米。海水環境質量整體持續向好。
《公報》指出,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傾倒區水深、海水水質和沉積物質量與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傾倒活動未對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及其他海上活動產生明顯影響。
《公報》還顯示,近岸局部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有待改善。一方面直排海污染源存在超標排放現象,458個日排污水量大于或等于100噸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總量約為727788萬噸,個別點位總磷、氨氮、懸浮物、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超標;另一方面,河口海灣水質有待進一步改善,2021年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為21350平方千米,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此外,我國海洋生態災害多發易發,2021年管轄海域共發現赤潮58次,累計面積23277平方千米。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紹,“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以科學性、代表性、針對性、延續性為原則,優化完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監測點位,2021年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在近海6個代表性斷面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結果顯示,塑料是我國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分別占92.9%、75.9%和83.3%;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監測斷面海洋微塑料平均密度分別為每立方米0.74個、0.54個、0.22個和0.29個,平均為每立方米0.44個。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和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處于中低水平。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