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備受國際國內關注,網絡上的各種熱論不絕于耳。這讓我突然想起了偉人的兩句詩:背負青天朝下看,環球同此涼熱!雖然不是出自同一首詩作,卻是對此情此景的絕佳描繪。作為一個地質人,我所思考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帶給地質人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地質工作將走向何方?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全文以后,我覺得,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地質工作迎來了一個轉型跨越發展的機遇期。
客觀分析,準確定位,找出地質行業在改革開放中的優越性。輿論界普遍認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有著重要意義。這是因為改革到了深水區,好多東西的改與不改、怎么改、從何處入手都涉及到很多敏感而復雜的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集中全黨智慧,由總書記親自主持,歷時半年,經過兩次大范圍內征求意見和修改才最終出臺,顯示了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慎的工作態度和銳意改革的決心?!稕Q定》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很顯然,改革開放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是大勢所趨,眾望所歸。三十五年前,開放是改革的試探性步伐;今天,以開放促進改革成了必然的選擇。地質工作者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群體,其勞動性質不能簡單地以腦力勞動或者體力勞動來劃分,而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完美結合;我們的知識不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而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從大氣組成到地球核心構造;我們的技術不僅是“祖國礦產的地下偵察兵”,更是生態環境保護的設計師。由此可見,國家在“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時,地質勞動、地質知識和技術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把握政策,拓寬視野,彰顯地質工作在資源勘探中的開拓性?!稕Q定》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三十五年前,我們引以為豪的一個論述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二十多年前,所有的人都認識到一個問題,地大物博被人口眾多平均一下就成了資源平均占有量遠低于其他國家的殘酷現實。在國內,地質空白點已經很少。這樣,地質工作在國內的重點一是公益事業,如環境保護,地災治理;二是攻深找盲,在技術上尋求突破;三是要把尋找資源的戰略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尤其是要在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取得地質工作的主動權?!稕Q定》中“允許(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為屬地化以后“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地勘單位留下了廣闊的發揮空間。近年來,山西省地勘局在開發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的來看,膽子要更大一點,步子要更穩一點。在今年召開的省局年中工作會議上,局黨委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開發、三個拓展、四個創新的“1234”發展思路和做強地質勘查業、做優工勘施工業、做實礦產開發業、做好新興產業的“四做”目標,為全局地勘經濟的發展定下了基調。其中,一個中心即堅持發展地勘經濟為中心不動搖;兩個開發即開發優勢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三個拓展即拓展多元思維方式、拓展服務領域、拓展工作地域;四個創新即思想上要有創新理念、機制上要有創新元素、措施上要有創新內容、目標上要有創新成果。從目標和思路上可以看出該局的前瞻性,但立足國內發揮好傳統優勢產業與拓展服務領域、工作地域最終走出國門已經成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激發地質隊伍在轉型跨越中的創造性。這里的制度應該包括體制和機制兩方面的內容。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指出,“當市場經濟的概念終于得以確立以后,面目不清的當代中國改革運動終于確立了未來前行的目標。改革的動力將從觀念的突破轉向制度的創新。在之前,人們認為,中國落后主要在于科技,只要大量地引進生產線和新技術,就能很快地迎頭趕上。而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觀念突破和技術引進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并不能夠讓中國變成一個成熟的現代化國家。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制度大于技術’”。一句話,制度創新是改革的最大動力!筆者之所以對這段論述記憶深刻,一是因為它讓我頓悟了先進的“北洋水師”何以慘敗的深層次原因,二是印證了山西省地勘局二一七地質隊十幾年來地勘經濟蓬勃發展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市場適應性?!稕Q定》中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而早在2005年前后,該隊就在全局率先推出了“國有經濟、個體經濟聯合體、模擬股份制三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發展模式。實踐證明,正是這種發展模式加上配套的激勵機制,使得該隊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劈波斬浪,逆勢上揚。2012年,該隊地勘經濟產值突破3億元大關,躋身首屆全國百強地質隊。這幾天,該隊新一屆黨政班子正在謀劃如何進一步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激發職工在轉型跨越發展中的積極性、創造性。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正如作家吳曉波所說,發展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它在流動的渠道中自發地非連續地變化,是均衡的擾動。它永遠地改變和取代著先前存在的均衡狀態。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群,而是那些對變化作出最積極反應的種群。所以說,發展是絕對的,改革是相對的,當二者方向一致時,就會產生出無窮的動力。地質工作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趕上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東風,那就把握機遇,順風遠航吧!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