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橫擋島
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
羊城晚報訊 記者趙燕華、通訊員穗規資宣報道:23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全市無居民海島情況:共有6個島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除舢舨洲的主導用途為公共服務用島外,其它均定位為旅游娛樂用島。由于廣州無居民海島普遍較小,離岸較近,生態環境敏感,島上歷史文物較多,目前還是以保護性為主,謹慎推動保護性開發利用,暫無無居民海島市場化出讓計劃。
據介紹,廣州市海洋管轄范圍,北起廣州港黃埔港區西港界,向東至東江北干流增城三櫥口,向西至洪奇瀝與中山市交界,向南至伶仃洋進口淺灘南端。其中海域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海島面積約100.4平方公里。廣州市現有海島14個,分屬黃埔區、番禺區、南沙區管轄。其中大吉沙、海鷗島、小虎島、廣州沙仔島、龍穴島等5個為有居民海島,大蠔沙、大虎島、上橫擋島、下橫擋島、鳧洲、舢舨洲、金鎖排、沙堆和屎船沙等9個為無居民海島,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其中較大的大虎島、大蠔沙面積各約1平方公里。其中,前6個島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除舢舨洲的主導用途為公共服務用島外,其它均定位為旅游娛樂用島。
今年上半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市場化出讓辦法(試行)》引起了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的熱潮。但是社會各界也應該認識到無居民海島開發初期投資巨大、生態環境敏感、建設難度大、收回投資周期長等難點。廣州市無居民海島以保護性利用為主,將在充分論證評估基礎上,有選擇性、有重點、有序地推動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
“省出臺市場化出讓辦法,在全國試點示范,但不代表無居民海島要鼓勵大規模開發利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人士表示,全市的無居民海島普遍較小,離岸較近,生態環境敏感,島上歷史文物較多,“實際上廣州無居民海島還是以保護性為主,謹慎推動保護性開發利用。”廣州目前暫無無居民海島市場化出讓計劃。
1.大蠔沙
屬黃埔區,海島面積約94.9公頃。大蠔沙為珠江帶來的泥沙在徑流和海洋潮流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海島,經人工圍墾筑堤改造,形成堤、堤內和堤外三個不同的地貌單元。堤外側陡峭,堤內地勢平坦,呈現北部高南部低,東部高西部低的特點。堤外受徑流和潮流影響明顯,東西兩端和北面淤泥質淺灘寬廣,南面受波浪沖刷,淺灘狹小,淺灘表面廣泛分布與堤壩垂直的沖溝。島內作物以香蕉為主,有小部分荔枝和魚塘,島上有黃埔大橋跨過。由于該島地理位置優越,離市中心近,地形平坦,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2.大虎島
屬南沙區,海島面積約100.96公頃。該島因形狀似伏睡在海面上的老虎而得名,大虎島為由第三系紅色砂巖、砂礫巖構成的基巖島,島嶼呈西北-東南向,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地貌類型為侵蝕低丘,島上有大虎山,海拔最高處約175米。島嶼西北部為典型丹霞式丘陵,山體多處斷裂,使海岸成為凹入的海灣。島嶼東南部為丹霞式低丘,海拔約30-35米。島嶼南北丘陵之間為東西向、東寬西窄地勢低平的地帶。島上有水田、池塘和果林,島上的大虎山炮臺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島上植被豐富,植被覆蓋率約90%。
3.4.上、下橫擋島
屬南沙區,其中上橫擋島面積約18.08公頃,下橫擋島面積約5.76公頃。因其位于虎門水道中央、阻擋虎門上下水流而得名,島上有對聯“擋回萬頃波濤,橫阻千層巨浪”對此進行描述。上、下橫擋島一起扼守虎門咽喉,是把守進入廣州的水上門戶,島上建有炮臺群和營房,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下橫擋島均為基巖島,島嶼周圍為海灘及人工筑堤形成的堆積區,由低丘、海灘和人工堆積區三個不同的地貌單元組成。下橫擋島原建有游樂場,目前處于暫停運營狀態。
5.舢舨洲
屬南沙區,海島面積約0.53公頃。因其礁石形似舢板而得名,島上建有廣州最古老的燈塔,是廣州港進出船只的主要導航標志。舢舨洲為基巖海島,海拔最高約22米,島嶼西南段稍寬,島嶼北面有礁巖,島嶼正中央山體基巖中部為海蝕洞,將山體貫穿,洞深約7米,島嶼正東方為一人工碼頭。
6.鳧洲
屬南沙區,海島面積約1.23公頃。鳧洲位于珠江蕉門出口的鳧洲水道北側,南北分別與龍穴島和南沙區隔江相望,因其形似野鴨。鳧洲為基巖構成,由低丘、海灘和人工堆積區三個不同地貌單元組成,島嶼最高點海拔約23米,南側、東南側為陡崖,北側、西北側坡度較緩,由丘陵緩慢向海岸帶過渡,島西、正北中段為沙灘、礫灘混雜區。島上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海灘紅樹林、稀疏灌草叢等,整個海島植被覆蓋率約50%~75%。目前,該島基本處于未開發狀態。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