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引用了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對糧食安全的關切。
粒粒“盤中餐”都來自“禾下土”,隨便倒掉一碗飯,浪費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土地、水等寶貴的自然資源。新華社近日曝光一起為突擊完成退耕還林指標而鏟毀2萬多畝即將成熟的麥子油菜的事件,網友直指沒“糧”心。的確,耕地保護是個“糧”心活,守住耕地紅線維系糧食安全,關乎國運民生,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8月13日,甘肅省政府召開有關會議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其中,重點強調繼續抓好未耕種土地、撂荒地整治,堅決整治“大棚房”、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截至目前,甘肅省各地完成撂荒地復墾復耕面積142萬畝,今年克服新冠疫情和洪澇干旱等災害沖擊,完成糧食作物播種4006萬畝,夏糧已獲豐收。可以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關鍵時期,不僅僅是甘肅,全國各地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能夠穩定供給,從根源上講就是保護耕地資源帶來的民生紅利。
盡管如此,我們更應該清醒地看到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問題的嚴重性。有專家分析指出,今后10~15年將是我國耕地資源安全的最大風險期,每年因建設占用損失耕地面積達220萬~280萬畝,其中大部分為城市周邊的優質耕地。有的地方耕地棄耕、季節性撂荒等現象蔓延,有的地方由于耕地資源長期過度利用、污損透支等造成土地質量下降,耕地資源安全形勢并不樂觀。面對有限的耕地資源,我們不僅要守住耕地數量底線,還要穩定耕地空間布局,更要從耕地安全風險管控角度實現治理能力升級。
糧安天下,地為根基。對于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要強化耕地數量紅線的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準確預判和有效控制城鎮建設占用耕地帶來的糧食產能損失。同時,要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和功能管理,進一步完善耕地質量管理制度建設。此外,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盡量避免占用耕地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浪費糧食就相當于浪費土地。珍惜盤中餐,念及口糧田。從源頭來講,保護耕地首要的是杜絕“竭澤而漁”,嚴禁濫占亂用甚至破壞耕地資源。對此,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消費方式,持續營造“愛惜糧食、珍惜土地光榮,浪費糧食、浪費土地可恥”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