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海寧市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壓實耕地保護責任,聚焦“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目標,圍繞空間布局、模式創新、長效保護下功夫,全力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努力實現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約高效、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凈增加耕地面積2.08萬畝,耕地數量連續3年實現凈增長。
海寧市全面推行駐鎮村規劃師制度,深入開展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四塊地”調查,精心梳理農田布局現狀和資源家底,科學編制耕地保護利用、高標準農田、農田灌區發展等專項規劃,通過田塊歸并、道路溝渠重構等舉措,將原本零散的耕地和周邊農用地“縫合”,推動形成空間重合、布局科學、利用高效的耕地保護空間格局。截至目前,該市已形成19片集中連片耕地共計3.4萬畝,項目區平均單個片塊面積升至37.60畝,同比增長55.20%,“多田套合”率達87.37%。
同時,海寧市創新托管服務管理模式,發動、引導農戶將集中連片耕地統一流轉,通過農村集體投資、引入社會資本,集成打造“聯合社+耕地”模式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將原來的種植大戶變為聯合社的“車間主任”,實現耕地保護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覆蓋。如鹽官鎮錢江潮稻米全產業鏈項目,通過與該鎮15個村簽訂合作協議,集中流轉耕地1.37萬畝,持續保持種糧屬性和耕種狀態。
此外,該市健全“差別補償+績效導向”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及年度變更數據為基礎,動態調整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實際承擔的耕地保護面積,并對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及一般耕地實行差別化補償,有效激發耕地保護主體的積極性與責任感,推動耕地保護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擔當”轉變。近三年,該市共發放耕地保護補償資金1.36億元,為全市耕地穩定利用提供了內生動力。
掃描二維碼分享本頁面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799號